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7日
时空纵深里的沙家店
○ 毕华勇
  暑天的一场雨,黄土高原的米脂清爽了。
  从米脂县城向东北25公里处,金鸡河和小川沟两大流域横贯东西,周边的山宛如一幅幅水墨画,横挂在湛蓝的天幕下,它起伏绵延的姿势永远是如此厚重,向四周铺展雨后的勃勃生机。河里有水,弯弯曲曲地朝无定河流去,它潺潺的声音,仿佛叙述着昔日的故事。水与山一起呼吸,带着陕北独有的样貌、特征、传奇与过往,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把岁月的洗礼和世事的蹉跎,慢慢地梳理仔细,在现实的世界里看着过去的风景。那种被浸润的感觉,就像小酒后微醺的享受。
  沙家店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它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浩渺的天空中闪烁。在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沙家店与整个民族脉络相通,为扭转西北战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熙熙攘攘的人踏进了沙家店,驻足后十分惊奇:这样一个僻远的地方,在岁月纵深处,竟然藏着很深的内涵,只是过去被我和大多数的游客忽略了。
  据史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清朝,沙家店属北部泰安一里,清顺治二年(1645年)建村,有沙氏在此开设店铺,因而得名。想着当年车马行人,从镇川旱码头过佳县,再到黄河码头,这个店是必经之路,古人开店开铺,往往在最繁华之地或僻远古道上。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一个地方连接另一个地方的通道上,驿站店铺是一个中转交流和歇息的地方,是不可缺少的场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重要。陕北镇川是旱码头,自古是商品贸易的集散中心,而它堆集如山的货物,许多是从佳县黄河口岸上转运而来的。有时一条古道,承载着军事、经济、政治之功能合一的作用。人们出行,兵马无阻,古道至关重要,为当时的朝廷统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实在时空上,我们离那些往事并不遥远,许多故事从乡村里生出来,点点汇集,成了一个村庄的荣光。沙家店也是,流光之尘,怎么也掩埋不了历史的痕迹。据考证,叱咤风云的李自成祖籍就在李家站的沟壑里;6000多年前米脂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此土木寨留下了烧制的红陶;还有建于元朝的大佛寺——这些从未阻隔过现代人的遐想。而当我们随着蜿蜒的公路而上,汽车停在一座山的半腰,一口气登上老虎圪塔最高处时,沙家店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映入眼帘,风和日丽,太阳挂在半空中。一下子,仿佛沙家店的那场战役就在脑海里闪现,枪炮声响起,喊杀声震天。是的,我此刻站的地方,便是1947年8月沙家店战役最前沿的指挥所所在地。
  就是这条古道,不知留下过多少英雄传奇、悲喜交集的故事。黄土地默默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画面随着时光的隧道穿越,史册记录了毛主席“用兵如神”和彭德怀“横刀立马”的气概。
  如今,我们看着老虎圪塔那3孔窑洞,作为沙家店战役前线的指挥所,窑洞里的灯光在岁月中已悄无声息,而彭大将军的眼神,炯炯发光,沉着、坚定、睿智,早已把空间的时距照得通亮… …
  沙家店战役,已然成为米脂红色文化的鲜明印记。那段历史的回味或许短暂,但时空纵深里的沙家店,连同沙家店粮站,在著名作家柳青的《铜墙铁壁》中被点染得愈发鲜活——书中对沙家店人民视死如归决心的刻画,如点睛之笔,让这片土地的另一重光芒愈发耀眼,深深震撼着我。
  如此看来,沙家店不仅是历史的、红色的,更浸润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驻足于此,任思绪驰骋,便足以沉醉。但我更清楚,每一次踏足沙家店,都是对灵魂的一次涤荡。活在当下,总要时时叩问内心:这份幸福,究竟从何而来?
  登上米脂第一高山——大高庙山,茫茫黄土山峦气势雄阔,铺展得漫无边际。山腰处,零星村庄若隐若现,朦胧间晕染出几分诗意。曾几何时,尘土飞扬的古道,如今已化作黝黑的柏油路;旧时的店铺虽早已无迹可寻,新的商铺却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老乡念叨着,从前遇着赶集的日子,那熙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可是酝酿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呢。
  是啊,那个年代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一段厚重历史终至落幕。如今,人们脚步轻盈地走过平整的街道,偶尔谈起那段过往,话语间总会不自觉地陷入片刻沉思——那些岁月里的呐喊与牺牲,仿佛仍在时光深处轻轻回响。沙家店所传递的能量,仿佛都已注入了这个纷纷扬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