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7日
我的21路时光
○ 李小强
  起笔这一刻,我刚登上21路公交车,这是连续两个周“摸黑”返程了。
  我的主要通勤工具就是21路公交车,它有很长一段行驶路线在西咸大道(也称世纪大道)上,正巧与地铁一号线地上和地下呼应。所以,有很多人建议我可以坐地铁往返。
  的确尝试过,有几次因为返程比较晚,公交车停运被迫选择地铁。我工作的学校在小区的东北角,最近的地铁口在小区的西南口,恰好成对角状。巧的是家和其最近的地铁口也是这样分布的。这样一来,增加了步行的路程,虽然地铁跑得很快,但总的通勤耗时反而更长了。因此,更乐意坐21路公交车。
  从家出发是火烧寨(起始)站,到站可能需要等候一点时间,但能看见公交车的调度还是非常踏实的。一般情况下,夏天会在站台上等车进站再上车,冬天则会询问师傅并直接坐上车静等发车时间。
  相比开车,坐车就更轻松一些。在车上,绝大部分成人都是在看手机,学生中会有一些人拿出书读一读。我偶尔看看手机,也读读公众号的文章,还会将今天的事情在记事本上梳理一下。
  有一次,在站台等车,一位老人略显急切地走了过来,说是出门匆忙忘带手机,又担心是不是丢在了路上,便想打电话回家询问,确定手机在家后,他明显轻松了许多。恰好,我们又同坐一辆公交车,不免闲谈起来,他说自己是西电公司退休的维修技术工人,还经历过下岗潮,还饶有兴趣地讲述了西电及其周围几个大厂的变迁,对自己一生的职业很是自豪。老人很健谈,儿子是西安电信的一位高管,自己现在和老伴生活,刚才的电话就是打给老伴的,而他自己喜欢走出来逛一逛。今天是想去福园巷子,于是说走就走,但有些匆忙,没有仔细检查随身的小背包,才把手机落在了家里。
  当然,也会遇见有交集的人。有一次,一个小女孩上车看见了我,于是行鞠躬礼向我问好,当然我也回礼了。这时,周围有人窃窃私语:“这是哪个学校的孩子呀。”听着议论,我和孩子的家长都特别高兴,这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结果。我们相视一笑,打过招呼便一同坐下,你一句我一句,聊着孩子在校和在家的情况,不时也和孩子互动一下。到站下车,因为顺路,我便直接带着孩子一同走到学校,她特别高兴,一路上说着自己的趣事。那以后,每次见到这个孩子,她都会更主动地与我打招呼。
  我喜欢安静。经常也会发发呆,看看窗外的景象也是不错的选择。看着这条被大家调侃修了一个世纪的世纪大道,一段时间这里围挡了,一段时间那儿拓宽了……有时,也在不经意间会小眯一会儿,曾有两次还坐过了站,4年下来,竟有了一个特殊的能力:即便瞌睡了,也能在到站前清醒过来。
  相比而言,返程就显得疲惫一些。起初,还勉励自己去看看公众号的碎片文章,或者回顾一下今天做过的事情。看着看着,就被短视频吸引走了,还自我劝解:“看看视频也无妨,就当放松了。”殊不知眼睛却疲劳,很多时候,都是直至眼睛干涩才停下来,还会伴随有一点晕车的感觉。
  有一天,回家时雨停了。上车时人不多,便把伞靠在座位旁,也许晚上车开得快了一些,也许看视频太专注的缘故,直到司机提醒才意识到终点站了,于是匆忙下了车。走了好远才想起手里少了一把伞,如果是一般的伞也就罢了,但是这把伞着实有些贵且很好使,便折返跑回寻找,追上了一辆却不是刚才乘坐的那辆。而且,还没有记住刚才的车牌号,司机师傅也无力帮忙,只是说留下电话会帮忙问问,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的确,返程的状态真不好。后来,凡是带东西乘车,就总是将其放在腿或脚上,以便能记住不丢失。
  现在,我的通勤依然是乘坐21路公交车,但会刻意让自己不去看手机,可以发发呆,可以看看车内和窗外的世界,去尝试享受独处的这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