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彭与创作的长篇小说《横河》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讶异之情是难以掩饰的,因为知晓作者是三秦大地的知名企业家,十分繁忙。初识作者是在一次大型图书的新书发布会上,他作为出版合作方代表在会上作发言,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他们在产品宣传上的大手笔、新模式。第二次邂逅则是在阿莹的办公室门外,彼时他已是省内大型国企的一把手,刚寒暄几句,我就因有工作要汇报被秘书叫了进去。再次听朋友聊起,则是说他在创作一部小说,没承想这么快就出版了。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竟能完成如此规模的文学创作,其背后所体现的超强精力、卓越的时间管理能力、丰沛的创作激情和精神追求实在令人赞叹惊奇。
“ 横河”是哪条河?带着疑问通读全书,看到了作者极力铺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现实中的渭河——一条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丰富、沧桑、倔强的河流。这条河流被誉为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其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上古时期的伏羲、女娲传说,到炎黄时代的文明肇启,从周秦汉唐的王朝辉煌,到关学精神孕育传播,渭河流域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
小说围绕诞生在渭河流域的“横渠四句”及其所倡导的儒家人文精神,讲述主人公李川河等及父辈们在时代大潮中的际遇浮沉,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在快速发展与变换的现实生活中对生存意义的上下求索的故事。小说开篇就以挂在横河书院的一块牌匾为缘起,拉出小说的一条主线。主人公李川河在“文武圣地”牌匾下拜师,从此,他的心里就种下了“横渠四句”所倡导的关学精神,他的人生就和这块牌匾发生着奇妙的因缘际会。他6岁在牌匾下开口说了人生的第一句话,是个奇迹。他在牌匾下开蒙受教,与元一结下了师生缘,这段因缘延续了50余年。这块牌匾与这段师生缘,不仅是情感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牌匾的坠落、流失海外,直至回归,又始终与这段师生缘、与李川河的人生牵绊左右。这块牌匾的每一次出现,都提醒着李川河心中的那颗种子、那份初心,仿佛那群伴着牌匾起舞翻飞、白羽黑身的鸟儿般越聚越强,越来越清晰。
渭河流域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史诗性质。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渭河岸到如今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周秦汉唐的咸阳城、长安城到现代化的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建设,渭河流域的变迁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反映。小说的另一条主线就紧紧围绕着渭河两岸的土地、土地上生活着的人展开。小说围绕以李川河、乔岳、王小帅、魏泽等作为“三线学兵连”的、具有特殊年代符号的群体展开,而以父辈李集贤为代表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战俘、以王国立为代表的右派、“走资派”,以元一、舒念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辅线,他们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境遇复杂,被下放、被审查、被打压,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时代之痛,相互交错;改革开放新时代,他们投入农村改革到城市市场经济建设的时代大潮,跻身改革开放一线洪流,他们或从政,或从商、甚或是从事地下文物的非法交易盗卖,每一条路途走得都不平坦,或激昂,或壮阔,或慌乱,或悲怆,事件交错、情节变化均如时代发展一般的迅猛,读来目不暇接,紧凑快捷。
汤汤渭河,时而平静、时而沸腾,她接纳泾河的清流,也吞得下沿途的泥沙。在小说的叙述中,既有落后乡村的粗野蛮荒,也有长安、深圳繁华都市的现代迅捷;既有元一、舒念等老一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关学精神和真理信仰的坚守,也有乔岳、魏泽等在权力金钱面前的迷失。主人公李川河则在历经官场、商海的沉浮,最终与老师一起将流失海外的、象征关学精神的牌匾送回故里,并努力促成盗卖到海外的唐代珍贵文物返回中国。小说最后,当李川河与老师将“文武圣地”的牌匾送回书院,老师元一以百岁之躯坐化在渭河岸边时,应该是关学精神的回归和“横渠四句”精神的升华。主人公李川河的主动自首,则是完成了心灵的回归。
作为企业管理者,彭与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视野和角度。这种跨界创作虽不是个例,但对文学界和读者来说却带来了新鲜的体验和独特的视角。
亘古流淌的渭河,不仅孕育文化、升华文明,她也包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汇入黄河,汇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