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是一睁眼就闯进太行山的,像一颗眷恋大地的流星,“刷”地一下,坠落到向往已久的大山。
深秋,自关中驱车入晋,一路都在雾笼中穿行,蜿蜒的大河、隐约的大山,都似裹着薄薄的纱。看不透,望不尽,让人不知所以,这场景令我完全没有欣赏景致的欲望,一路昏昏然。
耸立在我眼前的大山,拔地而起,壁立千仞,像一个挽袖挺立怒目圆睁肌腱分明孔武有力的壮汉。暗白色的石灰岩山体和深深的褶皱与断裂显得那么古朴沧桑,保留着大自然形成时所有的印记。它连绵不断,像一道铜墙铁壁拱卫中原;它独立成峰,像是一个美男子顾盼生情;晴天里,它棱角分明立体健硕,阴雨中,它薄雾缭绕宛若仙境。像一条蜿蜒蛰伏的八百里长龙,峰峦叠嶂,连绵不绝。
我们所穿行的太行,是南太行,地处三省交界。在5天的时间里,经常处在山上是山西,山下是河南;身在河南,放眼河北,一直在颠东倒西的环境里。三地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乡音相近,民风相同。
地处林州的红旗渠,有人工天河之誉。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林州人民战天斗地引漳入林,成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现在的红旗渠已是国家5A级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平坦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惊险的壁挂公路把太行的文旅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无论是黄崖洞、红旗渠和青莲寺等历史遗迹,还是石板岩、虹霓村、八泉峡、黑龙潭、天生桥等等网红打卡地,处处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让昔日不毛的大山生出了金蛋蛋。
站在太行看日出,是我的夙愿。为此,行前专门准备了抗寒睡袋,想在山里凑合一宿,一大早拍日出雾涌景致。可到了林州石板岩景区,打听到拍日出的林虑山马鞍脑村观景台开车只要20分钟左右,就打消了夜宿车里的念头。哈哈,来时路上还想着在太行山深秋夜怎么度过。于是,找到宾馆早早就睡了。凌晨5点50分出发,开车沿简易盘山路摸黑上山,约20分钟左右到达观景台。
观景台上已经有七八台车到位,长枪短炮架了一排,呜呜作响的无人机也蓄势待发,准备凌空拍蓝调时刻。迷迷瞪瞪的我像初上战场的新兵,有点紧张得手忙脚乱,下车把长焦镜头落在车上,三脚架又出现状况,情急之下,最后干脆举着拍。
此时,薄雾缭绕在天边,蓝调渐渐褪去,嫩粉的橘红染红大半个天。天空被和谐地拦腰分成两段,橘红、黑灰,色调非常顺眼、养眼,一点都不违和,反倒显得那么柔美丝滑和虚无缥缈。远远的林州像熟睡的婴儿,宁静而祥和,恍如仙境,偶尔还可以看到不远处丝丝缕缕冒出的白烟。我也如脱离尘世般,身在飘渺之中的天宫,贪婪地看,不住地拍。有人喊了一声:太阳出来了!我赶紧把镜头对准太阳升起的地方,只见冒出头的太阳通红通红的,慢慢地喷薄而出,立马把红色撒满大地,薄雾在阳光下也涌动得快了起来。
自打太阳冒出头,我旁边的一群年轻人就连蹦带跳,欢声笑语不断,一会和父母视频告诉他们一切都好,父母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一会又嬉笑着玩自拍,好不热闹。
听着年轻人的笑声,看着这一美景,我的心也化啦!
面对大山,我们是渺小的,5天里我们在太行山里来回穿越,看不够的山,看不够的美。太行是历史的太行,抗战的太行,红旗渠的太行,生态的太行,险峻的太行。每每深入其中都被其气魄所折服。坚韧、宽广、博大、海纳等等是它优秀的品质,千百年来,吸引着高僧大德圣贤名仕来此顶礼膜拜,大山遍布先贤的印迹,陆游一首诗道尽了太行山的雄奇: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