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1日
老墙赵熊
○ 黄陈霖
  赵熊先生,一位与艺术结缘、与篆刻为伴的人。与他相处,总能感受到一种奇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他的故事。
  赵先生自幼便对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临摹毛笔字到自学篆刻,十三四岁的他就开始和初中同学们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来互相刻章玩。照着帖子刻、用胡萝卜和土豆刻,赵先生说他在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中培养了自己的兴趣,同时也坚定了自己对于艺术道路的选择。
  然而,他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学毕业时,他与西安美院附中失之交臂,便只能选择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办学校,学习工艺美术。白天在工厂里做工,晚上仍会点着煤油灯在废铜旧木上练习篆刻。屈辱或是艰辛的日子显然并未消减他对艺术的热爱,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要追寻自己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他的作品逐渐在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崭露头角,并在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中获得一项项荣誉与认可。赵先生坦言,书法与篆刻给了他精神的自由和物质的保障。他的印章作品不仅为文化界人士所喜爱,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然而,他对艺术创作有着清醒的认识:“艺术创作如水龙头,需要调节得当,过度对作品数量的追求反而会丧失平衡。”现在七十多岁的他每年仍刻约150方印章,其中既有传统风格的延续,也有反映时代的新创作,如“宅男宅女”“吃瓜群众”等,力求篆刻艺术贴近当代社会的脉搏。赵先生的篆刻,既保留了传统印章的典雅,也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的趣味。对此他说:“印章不该只属于古人,它也可以是现代人的小玩意儿,我把它叫做世说新‘语’。”
  对于赵先生而言,篆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哲学。在采访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篆刻艺术观:“无一笔不生变化,无一画不在印中。”方寸之间,由“一”到“万”,再自“万”归“一”,这种变化中的艺术审美,亦能让我感受到他脚踏实地的初心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篆刻艺术塑造了赵先生的性格,也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认为,篆刻中的阴阳平衡,正是世界的本质。而每一次落刀的犹疑、迟顿或是果断,都如同人生决择,既需要深思熟虑,也要坦然面对错误与不完美。方寸之间,含哲蕴理。
  赵熊先生自号老墙,也许正是这种由艺术孕育出的哲学态度,让他面对矛盾时展现出了老墙般令人钦佩的从容风度。
  有一年,在与我的老师一同出席的活动上,当谈到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时,赵先生不假思索地说:“秦始皇。”这话让在座的我的老师皱起了眉头,随即便对赵先生进行了批驳。
  赵熊并未因为批驳而慌乱。他事后在同我的老师一同参观时笑着说道:“一不小心把教授得罪了。哈哈!”这种既不失自我,又不忘尊重他人的态度,顿时化解了之前稍显紧张的气氛。
  雨夜的创意写作课堂上,看着赵先生就如同一堵老墙般坐在我右手边吐露自如,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何会成为主角。这样的品质,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今后,我想我会试着调整自己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不再因为他人的批评而失去方向,也不再惧怕承认自己的错误。赵先生的故事,像一块刻印的石章,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赵熊何以为老墙?因为他相信,艺术的意义不仅在于技艺,更在于它塑造了一个人独特的灵魂;因为他知道,为人处事的智慧,并不是一味地迎合或抗拒,而是在矛盾中寻找和解的可能。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他说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
  雨停罢,夜色深沉。我靠在寝室窗台边的墙上,抬头望向一片宁静的夜空,心中生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然,仿佛自己也化作了一堵墙。这,或许就是赵先生这堵老墙带给我的力量。赵先生的书法和篆刻之路,是一段与时代共鸣的艺术旅程,是一部反映哲学与艺术交融的生命长卷。我为能有机会接触到这样一位艺术家而感到荣幸,也期待他为篆刻艺术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