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5日
澄城面花
○ 段乔斌
  面花,又名“花馍”,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民俗礼馍,是典型的民风民俗产物,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是用小麦磨制成的上等面粉经和面、发酵后,采用揉、擀、切、剪、压、捏、贴、点彩等多种工艺手法加工蒸制而成。蒸熟的花馍形体饱满,色彩明艳,透射出勃勃生机。
  面花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特别是它依附于当地民俗活动,展现一个地方有关生命、生存、种族繁衍、图腾崇拜、宗教信仰、风土民俗的文化艺术世界,它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彰显民族风情、民俗巧艺的重要文化符号。
  在陕西省渭北一带,面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到婚丧嫁娶、生日贺寿时,人们便用模拟的动物、瓜果、花卉等面花形象,作为婚庆、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信物和祭品;每到岁时节令走亲访友、相互来往时,面花又成了人情往来的馈赠礼物。一个个造型精巧大气、色彩艳丽,风格别致的面花,承载了当地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洋溢出民间艺术的朴素之美,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纯朴意愿。
  久负盛名的澄城面花,是渭北民间面花的典型代表作。它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造型生动独特、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特点。
  澄城面花按造型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装饰性的面花和作为底座的蒸馍连成一体;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水果蔬菜为特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有的甚至做成几层,十分壮观。这种类型的品种最多,用途最广,色彩鲜明,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与民俗风情文化紧密结合,引人注目。
  澄城面花按用途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婚丧嫁娶面花。比如婚嫁做的“馄饨”、老虎,由男女双方的亲戚捏制,在大喜之日送给新郎新娘。“馄饨”造型一个龙一个凤,周围以面塑牡丹、荷花、莲花、鱼相伴,造型美观,色彩鲜艳,自然大方,精巧可爱,把制作者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全部灌注在上面;结婚时还有老虎花馍,头部威武大方,背部插满龙凤、莲花及鱼,寓意阴阳互补,连生贵子;女人“坐月子”时娘家送的老虎馍,有脱生、互生作用,盼望小孩虎头虎脑,身体健康。丧葬用的花奠馍可以说全国独一无二,埋葬奠馍上的戏剧人物,有陪葬逝者的意思;各种花奠馍和油炸云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红白喜事多用大花鸡,示意吉祥如意。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面花艺术,展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生日贺寿面花。比如孩子满月的“鱼变娃”,既是生殖繁衍的象征,又是生育力旺盛的表征,还象征女儿像鱼儿那么心灵手巧;孩子生日做的兔型花馍,希望孩子像兔子一样机灵活蹦乱跳;女儿给娘蒸的包包馍,用大红大绿的颜色,呈现出日子红红火火、生机勃勃的景象。老人过寿做的寿桃面花,其意祈求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寿桃上贴的“福”“寿”字,寓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三是岁时节令面花。比如过年敬神祭祖的花馍,造型端庄、图饰鲜活。正月十五,大人给小孩送鹣鹣馍(据说鹣鹣是传说中的一种漂亮小动物,民间艺人说鹣鹣做得越漂亮,孩子长得就越漂亮),寓意孩子长大聪明漂亮。古历九月九,娘家母亲给女儿送糕,“糕”与“高”有相同之意,有生活节节高的意思;带枣的糕,还有早生贵子之意。
  澄城面花的传承遍布乡间,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发扬、挖掘、弘扬面花艺术不但能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维系千百年来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谱系,在历史长河中谱写出一篇属于普通劳动人民的文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