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5日
外婆的马额街
○ 邢德朝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外婆是人间的神仙,大凡秦岭中的大小事情,她都能给我讲述一段精美的故事。
  外婆家在秦岭脚下的庙张村,距临潼马额街也就1500米。马额是临潼渭河南塬最大的古镇贸易集市。
  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听外婆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特别是关于马额街的事。外婆每次说起马额街的热闹场面时,滔滔不绝,不知是假是真,令人听起来格外新鲜、动人,别有一番情趣。外婆文化程度不高,识字不是很多,每天干完繁琐的家务活,闲下来有空,就给我们唠叨过去的那些事情。她说马额街的大戏楼边,啥时候唱啥戏,啥人闹过场子,来自青海、内蒙古、河南、山西的商家如何买卖,本地绅士名流谁到街口去迎接,敲着什么家伙,喊着什么词语,穿什么服装,坐什么车。每次,我们都感觉外婆好像就在队伍之中,她说得清清楚楚,就像昨天刚刚发生过似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与外婆一起到马额街过集会,那时候,马额街东西长约不足一公里,两旁商铺林立,行人如织,货物如山。有几个小巷道通往村子。靠街西北边有一个大戏楼,外省的大剧团来马额街演唱,街上随处可见花花绿绿的大海报,买票的窗口挤满男女老少,而对面是几家小饭馆,有伙计们的吆喝声,有介绍唱戏的,有吆喝卖票的,想看戏的人们往往十数人围在一起,你争我抢,买票的场面可真是热闹极了。
  记得一天晚上看大戏,外婆领着我,吃完晚饭就往街上赶。等到了,露天场地已经挤满了人,我和外婆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最终挤到了一个房檐下,我却看不见舞台,外婆便将我高高架在肩上。演员在舞台上翻滚、演唱,加上那锣鼓乐器喧闹声,观看的喝喊声、掌声,热闹了好一阵。我虽然看得高兴,但外婆累得满头大汗,外婆问我“好不好看”,我顺声说“好看”。那次,外婆却什么都没有看见,她在剧场只能听,我却乐开了花。剧院四周围墙上骑了许多维持秩序的人,他们手拿着大竹竿,一头系着红丝带,眼观八方,以防不购票的人翻墙进入,或者拥拥挤挤影响秩序的人。据说,想看戏的人很多,有些人不想买票或买不上票,但还是想挤进戏园子,可真的是不容易。外婆会看戏也会讲解戏中的情节,她听戏总能听出些道道来,她只要开口,身边总是围上一堆人和她论道,什么情味意味,大道理小道理,说得头头是道,最终外婆的理论总能得到许多人赞同。
  虽然有些事过去了许多年,但外婆对马额街记忆犹新,说起来能说得清清楚楚。有一年,外婆陪外爷去街上喝茶,外爷喝得尽兴时,发现自己身边的椅子上有一个大红包裹和衣物,他询问店主是谁丢了东西,店主说可能是邻近的先生来此喝多了酒,忘记了自己的东西。外爷喝完茶,店主说这东西咋办,我这里人多场子乱,你还是处理了吧,正当外爷为难时,外婆开口说,那咱俩不妨到邻近的学校里问一下。外婆陪着外爷,踩着泥泞的小路,在小雨中深一脚浅一脚找到学校询问门卫,正好有一位先生因为到茶馆去醒酒,忘记了自己所带的东西,可他始终想不起来,是丢在哪里了。先生千恩万谢外婆外爷的大情大义。因为外婆的细心和大度为人,乡亲们常夸她,外婆讲着街里街外的故事,邻里说外婆的许多故事,也是十分的感人。
  马额街的商贸那是渭河南塬一带颇有影响的集贸大市场,外婆的眼力很准,那一车大白菜、一车纯白的棉花、一车山货刚运进街口,她从那吆喝声中,就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那车是从何处拉运过来的,以至于有人说她是个“神婆子”,甚至有些车夫刚坐在那里,她就知道车夫身体不舒服,有病了,便建议车夫喝点水后去找医生。我与母亲跟随外爷、外婆去街上,外婆从东转到西,从南看到北,买完所需的东西,坐在街口的大石板上小憩时,与上街的人闲聊一阵,就知道街上当天哪些货物卖得好,哪些货物卖得差。每到集市结束,大家都要议说物资、贸易方面的事,都说外婆猜得很准确。我很敬佩外婆的冷静和思索,以及高远的目光。如今外婆离开我已经五十多年了,想起外婆,就想起童年脑海中遥远的马额街以及外婆与马额街的故事。
  童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外婆的马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