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5日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连载
书房沟(9)
○ 李巨怀
  书房沟的一举一动都在帖家孝的心里激起层层巨浪。老父亲去世后,他一夜之间成熟了。尤其是被王大善人在慈安桥羞辱之后,他更是铭记在心,可他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也深知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他不可能成为上将军,也不奢望当什么显贵名流,但他毕竟是大元朝元帅的后代,是正经八百的第二十二世嫡孙长子,他感到自己是身处陷阱的老虎,甚至连那绝望的老虎都不如,老虎起码会在使出浑身解数后,发出不甘心命运摆布的怒吼,而他却不能,他得保持一种貌似坚强的淡定,他得憋着,死死地憋着,不能露出丝毫叫族里族外感觉到老帖家薪火将灭的样子。在老父亲去世后的一年里,书房沟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竟然没有一件牵扯到他们帖家——这个书房沟几百年来的主人。
  老帖家在整个西府,甚至是陕西都一直是极有声望的家族,老帖家的祖先曾经是一统山河的主儿,谁会想到竟然会沦落到今天这般地步。原来老帖家在陕西的近亲旁支每三年都要到书房沟迎祖案,请先人牌位,争着抢着唱大戏,可今年的春节愈来愈近了,原先说好的渭南的帖家连个音信都没有,他都写了两封信了,却连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他不由得有一种大厦将倾、后背发凉的灭顶之感。在他们老帖家的老几十辈人中,出了那么多进士举人秀才后,难道就真的日渐没落了吗?
  帖家孝一想到这里,就有一种锥心之痛。他们帖家不光在帖老元帅那时就名震关中,在清中期道光年间最昌盛的时候,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帖家是真正的文武兼修名冠西北。当时,他们家的商号遍布陕西、河南、甘肃、四川、安徽、福建、湖北等九省八十多个县,人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西北不歇人家店”。那是何等的气势磅礴,名满华夏。
  在同治年间,他们帖家共有一百八十多口人,雇工丫鬟有三百多人,家中光鹦哥轿就六十六顶。“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何等的威风八面呀!最鼎盛时期,帖家有近百所院落,一千多间房子,那时,他们帖家固定的画匠、铁匠、木匠、花匠就有百十号人。他们帖家的戏班子能演出全本《三滴血》《杨家将》等秦腔剧目二十多种,西安的易俗社能强到哪里?他们家花园的戏楼,西府有比得上的第二家吗?他们家花园的假山、花亭、鱼池,哪一样比城里那些达官贵人家少呀?花园每个门窗都刻有活灵活现的“八仙图”“二十四孝”,角柱、墙砖上都精心雕刻有周穆王的“八骏图”、姜子牙的“钓鱼图”,还有“牡丹”“梅花”“菊花”“旱莲花”。满沟的花园古建,那是怎样的气度和奢华。家中的摆设家什,多用楠木和哑光漆精心制作,黄花梨、酸枝木做的家什都是下三辈房子才摆的家具。那时的帖家,每年的六月初九龙泉寺古庙会,会期只有六天,他们家就唱六天大戏。他们帖家每个分号铺子上的“上下左右冒光,东西南北进财”的牌匾,那可是正经八百的陕甘总督题写的,谁见了不眼馋?
  只可惜,在他十五世祖上的时候,出了个败家子,竟然和山西太原张家的大少爷去赌,一场败下阵来,整整输了六十六万两白银。要不怎么整个西府都盛传着“老帖家的儿子本事大,一脚踢了六十六”的顺口溜,到今天西府的人们还口口传诵。他们帖家从此家道中落,渐入颓途。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说家道中落,可他们帖家堡他帖家孝家的这一支还算侥幸,几经辛苦,还算给帖家老先人们多少保留了点儿颜面,可谁知这不长眼的日本飞机竟把书房沟看成了县城。看来,日本人真是瞎透顶了,彻底断了他们帖家的念想。屋漏偏逢连阴雨,他们家祖上帐前奴仆的后代,竟有骑在他堂堂帖家孝的脖子上拉屎撒尿的一天,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