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30日
百 家 饭
○ 刁枭武
  常听老年人说,小娃要吃百家饭,吃百家饭才长得结实。这让我不禁想起童年的尴尬:因为常拽着父母的衣襟去别人家蹭饭吃,而被大人戏称尾巴,被玩伴喊“贫眼货”。
  那时候,村里谁家但凡有个需要人手的事情,小到打胡基拖泥坯盘炕盖房子,大到娘生娃满月父逝母三年,左邻右舍甚或是前堡子后村的乡党只要知道,都会不请自来,义务帮忙。有道是乡里乡亲,人情世故。主人家心里过意不去,往往就在管饭上倾囊而待。小事做好饭,锅盔白蒸馍带燃面。大事先备宴,必上五碗四盘子的席面子!要知道,旧时的农村可不比现在,寻常人家一日三餐,桌上也就有个盐碟碟醋碗碗,油勺里熟的油都没有几骨朵眼泪多。谁轻易能打这牙祭?
  父母古道热肠,与人为善,是村里的关哥关嫂,可以说做到了乡党事无大小,事事必到。而我总会黏人缠人会当尾巴,吃百家饭的“出勤率”便自然高些。玩伴们或因我吃了他们家的饭,或因错过了与我一起吃别人家的饭,就不服气地喊我“贫眼货”。我至今还记得他们抠着自己的脸跳着跳着说:羞羞,把脸抠抠,抠个渠渠种豌豆……
  其实,老年人说的百家饭,并不专指许多人家的饭。以关中道上的泾阳、三原、高陵一带为例,当地民俗中盛行的“鲜脸饭”与“十碗饭”,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所谓“鲜脸饭”,也叫开脸饭。开脸是过去的说法和做法,是指姑娘出嫁前日,其母或其嫂要用一条绷紧的纳鞋绳子缠绕着姑娘脸上的汗毛,将其一根一根拔掉,意喻姑娘已然成人,不再是黄毛丫头。这既是对生命进入青春的礼赞,亦是女方对男方的归依托付。为此,开脸当日,男方家里要给女方送感恩的饭,即“鲜脸饭”,以示不负韶华,对女方作出庄重承诺。女方家里则要宴请亲朋好友,为女儿“看饭”,以昭人之初、女之初,蓓蕾初嫁,正大光明,也就是现在说的“出阁宴”。是故泾、三、高一带的民风延续至今,“鲜脸饭”传统中的四样礼从来不变:烧酒、点心、大肉剁成规规矩矩的礼吊、一根完整的藕根。所谓酒肉甜食,生活无忧。藕生新根,根茎相连。若送来的藕根不慎弄断一节,对不起,回去重拿!非唯如此,清一色封了红纸条的四样礼之外,还必有一个红包袱。包袱之内,装十个酵面做的馒头,俗称硬旦。酵面者,发面也。其寓意不言自明。也喻对良人十全十美之赞。少了硬旦,第二天迎娶新娘的事儿准蹋火儿!所以说“鲜脸饭”是两家人的喜饭,是亲戚朋友要看要吃,并藉此要给新娘添香的福饭。其背后说透生命的春华与艳羡,是为蓬勃荣光的青春“致饭”。
  而“十碗饭”则不同,说的却是望乡之饭、人生“最后的晚餐”,可知是丧宴中的产物。
  在泾、三、高一带的农村,老人去世后,女婿外甥除送一应纸扎仪仗礼金外,还要送“十碗饭”。所谓女婿外甥顶半子,虽是外戚源血亲。如老人有侄女有孙女,且已成家的,亦必如此。何为“十碗饭”?就是用十个青花瓷碗装了米,上盖三片生猪肉蒸个半生半熟,然后给每碗饭上插鲜花或假花,即为“十碗饭”。饭迄奔丧。于出殡的先一天晚上赶来岳家或舅家村口,在封赏了专司丧仪的乐人之后,才被吹吹打打地迎进村,迎至灵前献饭。据迷信的人讲,人之初逝,并不知逝,除非看到女婿外甥的“十碗饭”,方知自己已不在人世间。故知奠仪一开,要迎进灵前的第一桌饭,必是女婿或外甥的“十碗饭”。且有说法,亡人不食“十碗饭”,是不甘心上黄泉路的。于是亡人和泪而闻,闻即是食。待到第二天出殡时,亡灵站在门口出的纸斗之上,望乡而泣。后人跪在斗下,边拜边哭,说透生离死别的怆然。是故“十碗饭”乃望乡之饭,也就成了生命“最后的晚餐”。
  岂不知,迎来灵前的“十碗饭”一拨又一拨,撤下前面的,献上后来的。竟好过了踅摸在后厨里帮忙的乡党和碎娃们。厨子稀里哗啦把撤下来的米饭带肉片往锅里一倒,踢里咣啷再一炒,后厨里的大人碎娃们就争相找碗持碗,眼巴巴瞅着厨子能分一勺给自己。厨子威严地维持了秩序,往伸在眼前的一堆碗里这一勺那一勺地分了肉炒米饭,神秘兮兮地说:悄悄的,快吃别言传!这是真正的百家饭,吃了能给你们添福添寿哩!后厨里,就只剩下呼噜呼噜、咕叽咕叽吃饭的声音……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日趋改善、日益向好,百家饭实如家常便饭,似乎已失去昔日诱人的味道。你攀我比的流水筵席,走过程式的吃席坐席,无形中竟多了奢侈之风,造成了浪费。
  百家饭,不仅是旧日的民俗民风,而且还是农村人对生命历程所赋予的幸福初心与朴素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