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30日
一杯酒在手
○ 李亚军
  到比利时的第一个晚上,中欧公司安排我们在一家土耳其餐厅吃饭。记得有大块的烤肉、烤得很香的土豆,喝的是小瓶的啤酒。公司的人说,全世界都说德国啤酒好,其实比利时啤酒才更正宗。在欧洲工作多年的他介绍了一晚上的啤酒,但一直在摇晃着杯子里的啤酒,光说不练。330毫升的小瓶刚好能倒一大红酒杯,第一次出国的我们有些兴奋,一碰就干,有人大概喝了三四个。结果,第一周的讲评会上,班长就提醒我们,喝酒要节制,特别是公务活动时。我听了后不以为然,不就几块钱的啤酒吗,在国内时唯恐别人没喝好,谁还在乎别人多喝了。过了不少日子,我们班的翻译,那个嫁到比利时的大连姑娘说,那天晚上的欢迎餐,预算是一人一瓶啤酒,你们喝超了,账由那个工作人员结了,人家有怨言。
  10月15日在市政府参观,中午由市长宴请。餐厅可能是小城里最上档次的,氛围特别好。大厅里,十几张桌子连在一起,淡蓝的背景灯光,低低的背景音乐,墙上有典雅的油画,桌前是一对对金发碧眼的帅哥美女,看着十分迷人。我们的公务餐安排在里面一个百十平米的雅间中,一长溜桌上,一个挨一个摆着十几套餐具。桌布雪白雪白,刀叉银光闪闪,杯子个个光亮如冰,一尘不染。西餐的几道餐,一道一道,一位一位,慢慢上来。餐前沙拉,开胃汤,主菜牛排,餐后甜点。开吃前,女市长示意我们倒上红酒,我们一律把眼睛齐刷刷地转向班长。有了上一次的教训,知道酒是不能随便喝的。服务员端上红酒,市长女士说,谢谢,酒是你们的,我蹭一杯。大家这才放心地接过杯子,一一与她礼节性地碰了杯。那天中午,所有人的酒都是只晃不干,小心翼翼地吃完了饭。不久,有俏皮的同学总结说,出国留学的人身上有“三气”:说话洋气,穿衣土气,喝酒小气。
  教创业课的霍本教授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大家都笑了,感觉他像一个西部牛仔。高大的身躯,突出的肚子,戴着一个牛仔帽,声音很大,上前与每个人一一握手。他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教课的同时还经营着一个葡萄园,亲自栽种葡萄和酿酒,每年产酒一万瓶。一个周六的下午,他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在阳光房中品酒。他从葡萄园开始介绍,到他的酿酒作坊,到他的酒。介绍了大半天,才拿出两瓶酒。一瓶酒打开后,他艰难地从人堆中挤过来,给每个人倒上一点点。大家举起杯子后,他又开始介绍,又是老半天,把胳膊都举僵了。性急的同学悄悄抿了一口,喝光了,他也不续酒。第二瓶也是如此,瓶中剩下的那一点,他还要认真地封好盖,放回酒柜里。后来才明白,老师在给我们上红酒品鉴课,可惜我们当时都惦记着喝了。
  大学的董事长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生于战后,弟兄姐妹一大堆。离任国防部长后,他经商做生意。上海世博会时,他担任欧盟参展公司的老总,光薯条就卖了十几吨。最后,把展示中心的建筑还推销给青岛一家房地产公司。那个公司拆下来,拉回去重新复原。中心落成时,专门还请他去剪彩。在入冬后的一个周末,他请我们去家里。家在另一个城市边上的森林里。他和他的中国事务秘书,开车从根特火车站分批接我们。我第一批到,有机会好好参观了一下他的一层公共区。设备齐全,整洁光亮,高端大气,看着特别舒服。他回来后,拿出一大家人在中国参观的影集,感觉比一般国人去的地方还多。他拿出一本自己出版的红酒品鉴书,打开前领我们到地下室去看他的藏酒,真是琳琅满目、堆积如山。他说,每年都要分别买上两箱各主要产区的葡萄酒,藏在那里,若干年后轮转着卖出去一箱。他从中选了一瓶,拿到客厅后,给包括他在内的16个人,每人倒了一瓶子底的酒,听他说着晃着。午饭安排在森林里的一个露天小店里,像国内的农家乐。十几个人,人挨人地挤坐在那里,每个人面前放着一小瓶啤酒。
  他常到学校看望我们,和大家都很熟悉。有这么多层的关系,以为和他可以痛快地喝场酒。中国人热情,动筷子前非要端起杯子敬他,感谢他的招待。没想到,我们掏心窝子表达谢意时,他老盯着我们的杯子。当我们端起来,准备仰头干杯时,他赶紧说,No干杯,让我们的表情都僵在了脸上。
  在这么多硬要求、软暗示下,研修的后期,情况好像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使两个人到街上去,掏自己的钱喝酒时,也是一人一瓶,一点点地倒在杯子里,边聊边晃,一晃一两个小时,让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人啊,真是环境动物,到哪随哪,不随都不行。
  原以为此去归来,对酒的认识会更理性,喝酒能有节制,没想到,回到北京的第一个晚上,到了桌上,端起杯子就先干为敬,结果又是一醉方休。半夜头痛醒来后,一个人苦笑了,这是何必呢!酒桌上踩刹车真是一件难事,真希望时时有能站出来帮自己拉手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