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5日
杨凌示范区 编印“口袋书”成农民增收“宝典”
杨凌示范区 编印“口袋书”成农民增收“宝典”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济朴)9月24日,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杨凌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脱贫攻坚情况。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组织专家深入柞水、镇巴、紫阳等11个深度贫困县区,全面掌握困扰当地的产业发展问题,调研制定了《杨凌示范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2018年,杨凌示范区已全面完成区内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实现了83户、117人全面脱贫。杨凌示范区作为首个国家级农高区,坚持服务“三农”初心不改,依托农科教资源优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杨凌示范区为每个贫困县区确定了2-3个重点帮扶产业,通过建基地、帮技术,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在柞水,建成中药材示范基地300亩,建成设施木耳大棚49座共31亩。先后在城固、洋县、西乡、商南等地建立了9个“陕南山地猕猴桃试验示范基地”,帮助陕南地区猕猴桃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年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创新采取“专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服务模式,助力陕南茶叶面积发展到281.5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产值达到178.36亿元,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比从不足1%提升到32.04%。秦巴山公司在丹凤的养殖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土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同时,杨凌示范区围绕农业政策解读、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内容,对贫困县区基层干部、技术推广人员和职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累计培训50场、6000余名学员。组织区内农科专家,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开展培训,累计培训44554人次。对11个深度贫困县区,每个县区组织1支专家服务团,针对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促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
  为方便群众掌握使用农业实用技术,精心选择了中药材、茶叶、黑木耳、木瓜等14个陕南共性或特色产业,编印成通俗易懂、小巧便携的产业技术口袋书,面向贫困县区免费发放,农民朋友可以通过扫描书底二维码,观看小视频学习农业技术。目前已修订口袋书2版,印刷1万多套、发放15万余册。“口袋书”已成为农民掌握技术、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