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法
宝库8︾所
选版本
墨皇本
日本三井纪念馆藏本 今夜无眠,披衣起坐,刚凌晨五点。令人魂牵梦绕、神情颠倒者,又是《圣教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念及翁君志飞著《行书技法宝典王羲之<兰亭序>》一书中关于破锋问题,感触颇多。较之神龙本《兰亭序》,怀仁《圣教序》中也有枯笔破锋之字出现。哪个作为范本更好?此念萦绕不绝,怎个安生?
枯笔破锋是书写过程中,笔锋在纸面上的自然状态的呈现。如翁君指出神龙本《兰亭序》中“岁”“群”“觞”“左”“叙”“者”“静”“同”“然”“也”“不”“仰”“为”“虚”“矣”“死”等字,均有破锋之笔。
作为集自王羲之真迹的刻本,《圣教序》中也出现破锋之字,并在笔墨彰显处仍有较清晰的展现。除了来自《兰亭序》和《兰亭序》中没有摹出的“闲”“迹”等字外,《圣教序》中的“贤”“庸”“相于是”“虑”等字,和《心经》中“无”“亦”等字,均有笔墨枯涩破锋处,只不过由此及彼,由墨本变刻本,给人不同于墨本的感觉,别有蹊跷之径。由破锋之字更佐证此碑真是王羲之遗韵毕现之法帖。此碑之刻工精良、忠实原作程度非常人之所能想象,可谓比真迹无二。用神龙本《兰亭序》笔法,锋芒尽现地去写此碑,是为良法矣。临习时如能体察并写出原味,当是最理想者,更是高超笔墨技法之追求。宋黄伯思云:“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自目其书为院体。由唐吴通微昆第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
再者此碑中的“匿迹幽巖”中“迹”字和“途闲失地”中“闲”等字,和神龙本《兰亭序》中“迹”“闲”等字一样,同样源自王羲之《兰亭序》墨本,而此碑中诸字有枯笔破锋处,神龙本中却没有体现,由此看来神龙本并非没有遗漏之处,更何况其他诸多唐摹本?难怪沈曾植激赏怀仁《圣教序》:“学唐贤书,无论何处,不能不从此下手,犹学书之有永师《千文》也。”
由此引出《兰亭序》和怀仁《圣教序》诸多版本孰更优之问题。尤其是后者,传世拓本尤多。今从枯笔破锋处不难看出,唐人摹《兰亭序》诸本,当是冯承素摹本为优选;怀仁《圣教序》当是日本东京三井美术纪念馆之《圣教序》版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法宝库8》所选《圣教序》版本可为优选。
《五灯会元》载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之禅语。吾学怀仁《圣教序》之经历,亦然;学习书法之途,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