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T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6日
  “王铎写字,手熟为能”。这是爷爷在我儿时就让我牢记的话,是我学书的座右铭,并贯穿我书法追求的全过程。学习书法离不开勤奋好学,深谙笔性,静心修炼,闹中取静。要读好两本书:读无字书,经历人生之书;读有字之书,用书林涵养的源泉,自然流淌出文化人的生命特征。
  临帖是学书的必经之路,更是书家一生都要做的功课。临帖大概要经历五个环节,或说五层递进,才会从中得到些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实质性东西,曰:学、会、精、通、化。
  曰“学”。但凡学书,都会去临帖,都会去古代碑帖中讨消息。常听人言:我学书多年了,写过多少多少帖,而且每天都拿笔写。若求“手熟为能”就理应多写。不是看写多长时间,而是看单位时间里写多少字。若每天写一百字,不隔天写,每月也就三千字,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离开水面未到些许高度即蒸发尽矣,到老不会见大长进。如果每天写一千字,那么月积下来即三万字,显然收获肯定不一样。要命之处还不在此,单位时间里写百字与千字不同在于,两者对人的手指、手腕的刺激不同,相应的末梢神经对大脑的刺激也不同,当然其在大脑里留下的烙印轻重也会不同。因此,可以说是自然递减后属于本体的艺术成果决定着总体收获。曾听人说,连续写两千字,就能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我想这与太极拳家说的“拳练万遍自通”乃是同理。
  人们生活在芸芸众生里,会受到各种干扰和污染,好像现在的饮用水一样,现在地表水或说浅层水污染严重,要想喝到安全、清澈、甘甜之水,必须打深井,越往深里打,得到的水越纯凈,甘冽润口,养人健康。看来光说学是不行的,必须是真学。若非真学,岂能坐下来安静秉笔,如对至尊地写到心手双畅?聪明人爱用“笨方法”,非经肯学、勤学、苦学,便不能说是“真学”。
  曰“会”。此“会”而非会见、会面之会,而应是真学之后之会。“会”的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对“会”的理解也不同。学不一定会,学而不会者众,故不能轻言会。会乃心会,心领神会,不假思索,下笔即“拟之者贵似”曰“会”。让人知道你所宗哪家,是否正统,这是对学的验证。学懂方说会,是心会、神会,从里到外都脱尽本我,方可言“真会”。
  曰“精”。会者不精不能称完美,总有缺憾,似雾里看花,真形未显。“察之者尚精”正是此层功夫,也是真会之验证。会之前是形似磨炼,精是技的刻画,正所谓技精而法备。诚然,只有学会,于会中求技,方得法,《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之语正好能说明会与精的辩证关系,技法精者为能,能者从心所欲,是谓艺。
  曰“通”。艺贵通,通则达。道法自然,即为通。不同书体之间可通,不同书家之间可通,不同碑帖之间可通,由此及彼,所谓“无物非草书”是也。林散之先生有诗:“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同时,流派之起源、师承、走向、风格特征、历史地位、地理和人文环境诸因素皆需通融,融会贯通方能由法入道,达到理想境界。
  曰“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艺术的最高追求,书法若经历由学到艺,由博到约,化繁为简,由情致法,化理为艺,技进于道的过程,不知不觉已臻化境。最终书法返归艺术天然,其中有我无我,无我有我,全在心运,全赖天运,无迹无痕,亦古亦今,亦人亦我。
  临古读帖,不光读字,读帖之文章更重要,何况经典法帖本身就是经典文章。如王羲之《兰亭序》、陆机《文赋》、颜真卿《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孙过庭《书谱》、苏轼《寒食帖》等。再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文词要眇,明哲慎追,喻物譬理,警示省人。古代书家无不是以诗文立身,视书谓余事。
  艺从字中修,学从文中养,许多人说学养是字外功,我说学养是字之基础、根本、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