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真的应该敬畏怀仁。他历二十四年,呕心沥血,焚膏继晷,以其对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集成《千王碑》(《圣教序》又称《千王碑》)。《圣教序》形神兼备,秀劲超群,分行布白,笔意俱存,俨然一气呵成,点画位置天然,章法秩理,韵味平和简静。诚可谓“羲之真迹,咸萃其中”。
(一)拟古出新,锋芒毕现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转效钟繇,得书法古雅质朴之法。后其增损古法,汲古变今,形成笔法精致、雅量清健、隽永超然之书法面目。王羲之的书风也经历了由古到今的蜕变。就现存的传为王羲之的墨迹来看,《寒切帖》《姨母帖》等似有王羲之“古体”朴茂遗风;冯摹《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初月帖》为“今体”流美风格典型。学习王书应该将其“古体”与“今体”结合起来学习,但就如何学习《圣教序》来说,似乎应当较多关照“今体”。
王氏“古体”,承汉魏古朴用笔,寓篆隶笔法;王氏“今体”,拟古出新,抒情散怀,流美雅逸,锋芒毕现。《圣教序》尽管直取内府羲之真迹,毕竟有刻石特性,书风介于羲之“古体”与“今体”之间,我以为在学习此帖时应尽现锋颖,靠近《兰亭序》一些,做到“拟古出新,锋芒毕现”。我说的“出新”不是“出己新意”,而是写出王羲之的“今体”面貌。如能将《圣教序》写成王羲之“今体”,对寻得王氏真经或为有效的门径之一。
(二)同寓不同,微妙精察
《圣教序》中相同的字并不因为是集字就缺少变化,颇显刻板,恰恰正是不同寓于相同之中。若非精研细察,难窥其微妙变化。由于刻石的特殊性,即使是同一个字模,也会有不同之处,这些细微的变化,怕不是古人为了让后学得到磨炼而设的坎儿?抑或是“无心插柳”?经典的魔力恰恰正在于此。“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三)圆融通达,池水佛心
王羲之处于社会动荡、名士铮臣命运多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的时代,同时也是人们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被称为“魏晋风度”的时代。其书法处于无拘束之自然状态,通融圆和,远离尘世,散怀澄心,胸如泓水。王羲之结字空山新雨,清健豁达,无墨处空寂通神。
(四)摇曳多姿,曲水流觞
行气不惟大小错落,如春风荡漾,婀娜多姿,左右摇曳,正如清英随水,翩然走去,沁人心脾。应悟得断续有绵,畅而不间,去留安然,激励不悖。
(五)气贯如虹,嫦娥抒袖
《圣教序》虽集字而成,然怀仁穷艺术才华毕现,而又秉承家法,集字亦是集家传真经于是碑。其面目洒脱不羁,如长虹之气象,似抒袖之舞空,乃王羲之诀法之一也。
(六)真行草势,动静简和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孙过庭言真当以情运之,草当以点画寄性乃是至理。《圣教序》真行草间杂,真则行之,行则草运,草则恣性,非深谙王氏诀法而能为也。超然物外,以书怡性,绝尘想,返自然,或为学习王氏书法一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