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微信发来消息,相约一起逛咸阳北平街,品尝各种风味小吃。她说里面应有尽有,还有你礼泉的烙面,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老家礼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县城北部有连绵起伏的九嵕山,山下一马平川。九嵕山因为埋着唐太宗李世民,老家人叫唐王陵。我们家在县城南边,可以远远望见巍峨的九嵕山。记忆深刻的是夏收晾晒麦子时,大人们紧张地互相提醒,快看,唐王陵上黑云来了。人们立即拿出家具收集装袋,龙口夺食。
小时候嘴馋,我最爱听妈妈说,新麦下来磨面,我给咱蒸凉皮、摊煎饼、蒸白面馍馍、包包子。老家人喜好面粉加工而成的食物,馒头包子各种面条,每家饭桌上充满了麦香的味道,过年招待客人,除了极尽热情地张罗炒菜,最后来一碗烙面,才堪称完美无缺。
礼泉烙面,是提前摊好,卷起来压实,切成细丝,随吃随取。客人们围坐在一起,嗑着那时稀罕的瓜子、花生,孩子们嘴里嚼着平时吃不上的糖果。厨房里叮叮当当,刺啦几声,几样简单的小菜端上饭桌,最后隆重上场烙面,冒着热气,一碗又一碗地端出厨房。
礼泉人吃烙面多是浇汤,讲究要汤多、面少,热汤浇上不能放置过长时间,不然就吃不出其独特的美味。妈妈烧开一锅热水,加入骨头汤、姜片等调料,肉臊子先入锅中,剜一块猪油泼的红面面辣子,倒醋,碗中放一小疙瘩烙面,舀两勺油汪汪香喷喷的热汤,撒上切好的蒜苗或韭菜碎末、菱形的鸡蛋饼。白色的烙面遇水立即舒展开来,柔柔地飘浮在碗中央,吸收了汤的味道,释放的麦香迅速融入汤中。碗上飘着绿色黄色的臊子,汤呈红色,红里泛白,白中透着绿,散发着肉味、鸡蛋味、面味、蒜苗味、辣子味,浓香扑鼻。嘴巴顺着碗边先吹几下,筷子从中间挑起一小绺,慢慢入喉,筋道又柔软的烙面瞬间就征服了味蕾,有甜甜的麦香、淡淡的肉味、浓浓的汤味,一咕噜一咕噜冒着热气诱惑着鼻子和感官,在北方寒冷的春节里,让人口舌生津,成为九嵕山下不可或缺的美味。
妈妈摊烙面,通常是在年前两三天,先天晚上在盆子里和面,比摊煎饼的面水要稠许多,然后让其醒发。第二天再加水,用勺顺着一个方向搅动,面水用勺可以提起呈线状,说明软硬稀稠刚好。热锅里抹油,舀一大勺面水,淋成一个圆环状,随即用桐木制的拨板轻轻从上面转动一圈,一个圆形的烙面就呈现出来,炉灶下面文火烧着,少顷翻个面,均匀上色。然后再一个个摞起来晾凉,一一卷成条状铺上案布用重物压紧,再切成细丝备用。烙面耐放,可以直接食用,热汤泖了味道更好。相传周武王巡猎途经礼泉时不慎坠马受伤,被当地农户救下。养伤期间,吃到了当地农户家中的烙面,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带回营中,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烙面因此可以称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
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烙面平时也能吃上,县城的大街小巷都有卖烙面的店,吃烙面比原来方便了许多。上班族忙碌,顾不上做饭时,从冰箱里取出烙面,烧开热水,加入盐、味精、五香粉等平时最常用的调料,随便切点蒜苗葱花,淋上油泼辣子即可。
看了朋友的消息,我给面粉里加水,用筷子不断搅拌(简单的摊烙面和摊煎饼大同小异,烙面对和面的要求更高一些),锅里炖肉调汤,如法炮制一番。我在异乡的厨房里忙碌,心却随着缕缕香味飘到了九嵕山下,那炊烟袅袅的村庄,那弥漫着麦香的味道。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九嵕山下的烙面冒着热气,不仅让人胃肠舒服,而且滋润我思乡的心灵。它曾经温暖过我的每一个春节和平常的日子,无疑成了我心中的美味,吃一口回味无穷。春节回家,我更要准备烙面,用来招待客人、全家享用,还要给远方的朋友邮寄,让他们也吃上家乡的美味,冲淡他们心中那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