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阻力,变法图强
基于对北宋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王安石清醒地看到当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的财政危机与边防弱势已危及国家政权,“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这种危机意识促使他拒绝平庸,拒绝妥协。面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守旧主张,王安石旗帜鲜明地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这种毫不妥协的否定态度成为他改革思想的重要标志。王安石在与保守派的论争中,即便面对巨大阻力,依然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并义无反顾地执行下去,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和军事改革。
经济领域,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核心理念,打破传统财政框架,推行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等经济新政。这些措施以国家信用为杠杆,通过市场调控与资源再分配,将民间资本纳入国家财政体系,开创了古代“金融化”治理的先河。例如,青苗法以官府低息贷款取代高利贷,既缓解农民资金困境,又增加国库收入;市易法则通过平抑物价、调节供需,打击富商垄断,稳定经济秩序。面对“与民争利”的指责,他反驳道“理财乃所谓义也”,公开否定儒家不言利的传统教条。这种对经济思想的革新,展现了王安石不墨守成规的品格。在推行青苗法、市易法等新政措施时,他表现出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全面否定和制度创新的巨大勇气。
在军事领域,王安石的“强兵之法”同样突破常规。保甲法将农村治安与军事训练结合,裁兵法优化军队结构,将兵法打破兵将分离的旧制,显著提升军队战斗力。熙河开边战役中,他力排众议启用王韶,收复河湟失地两千余里,创下两宋对西夏作战的最大胜利。
这些改革虽因执行偏差引发争议,但其以制度创新突破路径依赖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