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0日
亦师亦友亦如父
○ 李会贤
  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为石宪章塑像揭幕,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壮举。先生虽已长眠二十余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是那样地可亲、可敬,了然于我们眼前。这尊塑像将勾起三秦大地上人们对石老先生的无限怀念,更将勉励后世学者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石宪章的墨宝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那古穆雄浑的榜书、舒卷自如的行草,展现出了独有的石门风骨——雅俗共赏,妙趣横生。他的作品,悬于庙堂睿幄之上,可为神灵添彩,置于坊间百姓之家,则能蓬荜生辉。
  作为一名晚生后辈,我与石先生的交往实属 忘年之契。上世纪九 十年代初,我刚满三 十岁就被 提拔为机关里的一名科长了,随之骄性横生,有些忘乎所以。那时西安城里,无论政府官员还是寻常百姓,都为能持有一幅石宪章的书法作品而自豪。一个偶然机会,在朋友带领下,我们来到友谊西路上一个幽静的院子,这里是当时名气正旺的石宪章、杜中信等一代书法大家的交流园地。
  初见石先生,气宇轩昂,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声若洪钟,丝毫看不出已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朋友稍作介绍后,我便不知深浅地提出,想要先生一幅作品。石先生上下打量我一番后,笑而不语。随后,铺纸蘸墨,为我写下十个大字:“青吏四海望,博大圣贤心”。当从先生手里接过这幅墨宝的一刹,我惊喜于书法布局的严谨,更感动于所书内容的正气。此后,这幅精妙之作就一直挂在我的办公室,时常用以自勉。我深以先生为做人做事的老师,做一名“青吏”也成为我对自身最基本的要求。
  漫长岁月见证着我和先生的友谊。生活和工作中每每有所成就,抑或受挫之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找先生畅饮痛聊,几分酒醉、几分酣畅,天南海北、古今中外,针砭时弊,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每遇年节,不等我开口,先生就会提醒我,人情世故还得有啊,拿几副对联去,送送你的领导和同事吧。此时的先生可亲、可敬,俨然慈父一般导我以狭路、示我以通途。
  古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留文章,今有二石(石宪章、石瑞芳)父女传翰墨。近年来,在石瑞芳主席带领下,西安市的书法事业蒸蒸日上,为千年古都注入了新活力,我作为一名资深的西安市民深感荣幸。石宪章先生九泉之下若有灵,必能含笑托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