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筑一座名为“梅庄”的精神堡垒
○ 张艳茜
  1977年秋天,《延河》编辑部主任董得理、小说组组长路萌、小说编辑路遥,参加陕西省咸阳地区文化局在西北国棉一厂召开的小说创作会议。当时还是回乡青年、正在水库工地当民工的作家黄建国,是作为乾县文化馆推荐的业余作者有幸参加这个会的。会上,黄建国见到了操着浑厚浓重陕北口音、微微偏着头不停地吸烟的路遥。
  黄建国是当时咸阳地区13县业余作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延河》编辑部3个参会的编辑都很重视他,决定将他的一篇2000字的小说带回编辑部留用。当3个人得知黄建国这次来咸阳是第一次坐公共汽车时,他们都很惊讶,遂商量让黄建国会后去西安,到《延河》编辑部改稿。这是给黄建国一次走进大城市的机会。路萌详细地告诉黄建国乘车路线,路遥则画了一张线路图。
  几天后,黄建国去了西安,被安排在省作协隔壁的一个小院住下。路遥过来看望他,并建议他先去兴庆公园和动物园逛逛,还叮咛黄建国,保存好车票、门票,编辑部会给他报销。于是,黄建国第一次看到了公园里的湖、动物园里的大蟒蛇和猴子。两天后的一大早,路遥神情严肃地来找黄建国,告诉了黄建国一个可靠的消息——上大学要考试了。他说,你是继续在西安停留,还是赶快回去复习功课?这是一件大事。和路遥当年急切上大学的心情一样,黄建国说,我马上就坐车回去复习。
  这就是那个年代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因为黄建国是《延河》的重要作者,所以1985年我进入省作协工作起就认识了他。有那么几年,最常听见黄建国说的话,总绕不开“遗憾”与“焦虑” —— 《女友》杂志的编辑工作占去了太多时间,让他在文学创作上“分心”,写的小说少了。每次他皱着眉说这些,我都忍不住劝他:“在《女友》这些年,你见了多少人生百态,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少写几篇小说又何妨?”
  说这样的话,是因为《延河》编辑部常年的经济压力让我明白,口袋空空时,难谈文学的高雅。我也常对来投稿的困难作者说:“先顾生活,再谈创作。”记得当年有一位从外省来西安的女作者,她攥着几页写满字的稿纸,声音发颤地说,丈夫生意亏了本,连房租都交不起,想着自己爱写作,或许能靠稿费救急,末了还小心翼翼问:“稿费能有多少?”
  我心疼她的窘迫,却也只能如实说:文学期刊撑不起“生活消防队”的角色,没法立刻解燃眉之急。
  说回黄建国,他的焦虑和这些“功利”无关。他“向往纯粹的写作”,这话半点不假。早在 1978 年上大学前,他就发表过作品,兰州大学还专门为他开了作品研讨会。生活里的他,是出了名的“好人”,做事周到,待朋友掏心掏肺,没一点脾气,可一到小说里,他像变了个人——理性得锐利,批判得较真,字句间全是锋芒,半点不妥协。他的文字也像他的小说风格,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就像《终结者》里的施瓦辛格,没有多余脂肪,全是紧实的力量。更难得的是,他还能不动声色地织出小说的氛围,像蜘蛛结网,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结构缜密,让读者不知不觉就陷进去。
  黄建国是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教的就是写作,利用课余他曾认真做过《女友》的编辑、主编和文稿总监。可文学于他,早已是“身体的一部分”—— 像毛细血管,看着不如动脉起眼,却碰不得,一伤就疼到骨子里。所以工作占了创作时间时,他总焦躁不安,可他对自己实在太苛刻了:即便在“压力最大”的日子里,他也没停止过写小说。
  2002年第2期《延河》上,黄建国小说专辑发表了两篇短篇《从梅庄到保当村》和《较劲》。在《从梅庄到保当村》里,他少见地用了抒情的笔调,写一位老人把一辈子的爱情,藏在当年和爱人走过的路上,刻在约定好的那棵树下;《较劲》则是典型的“黄氏风格”,文字干净利落,情节层层推进,氛围渐次浓烈,直至人物与读者的心理都不堪重负。《较劲》很快被《小说月报》转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还曾商谈过改编事宜。
  2003年《延河》又刊发了黄建国的中篇小说《梅庄的某一个夜晚》,小说中的梅庄,“如同汹涌黑水的黑夜”笼罩,欲望如荒野磷火般窜动:权力、金钱、性、运势的诱惑让人沉沦,贫穷、疾病、死亡的威胁令人恐惧。黄建国像位冷静的解剖师,既带着批判意识,又饱含悲悯,为笔下人物做了一次彻底的“病理切片”。他让梅庄人渴望“心堡”—— “又干净又亮堂”的安宁之地。这何尝不是他对人性的温柔期许?
  那几年,黄建国将所有故事与人物都安置在“梅庄” —— 这个关中普通村落,成了他小说的“注册商标”,更像一座被他勘探多年的富矿,素材取之不尽。《梅庄的某一个夜晚》后来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老作家林斤澜亲自点评,2005年12月还斩获该刊“优秀中篇小说奖”,我也沾光得了个“责任编辑奖”。
  如今不再听到黄建国说“遗憾”与“焦虑”,我也没有机会再劝他“知足”。或许他依然和自己较劲,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只是想把心里的“梅庄”写得更真,把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温度,传递得更远。盼着他和他的梅庄,能一直给文坛、给读者带来惊喜——毕竟,这样纯粹的写作者,这样有温度的故事,从来都该被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