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故乡,在抚州市王安石纪念馆半山堂“王安石诗词欣赏展”部分,展陈着王安石近百首著名诗词,其中,不仅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句,还有“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等看似不出名,实则深含哲理的诗句。在这些句子中,王安石善用“不”字,充分展现了他不随流俗、敢于创新的品质。其诗词中的“不”,仅是王安石人格特质中“不”才的缩影。他的“不”才,通过拒绝、坚持、反叛等姿态展现出独立思考与批判性精神,构成了他改革思想的核心动力,这种“不”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超越常规、挑战传统的政治智慧与精神品格,也是其变法实践的内在支撑。
不慕权位,实干为民
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始于不慕权位,扎根基层历练中。他多次拒绝升任京官的机会,为的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宋仁宗时期,他考中进士后,本可按惯例通过考试进入馆阁(国家智库),却选择外放地方,理由是“家贫亲老,难以负担京城开销”。此后,朝廷多次以优厚条件召其入京,他仍以家庭负担为由推辞,甚至直言:“若强求升迁,恐被视作沽名钓誉。”这种选择看似不合常理,实则体现了他对“务实政治”的追求。他在鄞县任县令时兴修水利、推广青苗法,直接接触民生疾苦,为其日后变法积累了实践经验。这种不慕虚名的态度,恰是对北宋官场“冗官”“重出身轻能力”风气的反叛,也为变法提供了底层视角的合法性。王安石调任舒州通判那年,正遇大旱,颗粒无收,市面上粮价飞涨,老百姓忍饥挨饿,王安石向知州建议,借鉴他在鄞县的做法,开仓借贷于民,以度饥荒。其间写下的诗句“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腐败官吏、豪强地主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王安石的“不”并非固执己见,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认知之上。地方实践验证了其后来变法思想的可行性,也塑造了他“经世致用”的思维模式——改革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必须直面民生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