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出使西域的先驱,无人不知“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张骞的大名。
作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早在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距今2000多年前,就奉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之命,率领100多人的使团出使西域,打通了西汉王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通道,即丝绸之路。汉武帝刘彻就此以军功封赏出生于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的张骞为博望侯。
但是同样作为汉代出使西域的先驱,说起甘英,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2025年8月26日,我在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时,看见出使西域先驱的壁画上,出现张骞、班超、甘英3个人的画像,我面对甘英画像有点发呆。作为西汉出使西域的张骞,和东汉出使西域的班超,我是知道的,譬如我们今天使用的成语——夜郎自大和不得要领——典故就出自张骞。而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干脆出自班超之口。南朝历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班超传》记载: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可是面对甘英的名字,我的大脑出现了空白。而且我相信,说到出使西域的先驱,多数人只知道张骞、班超,不知道甘英。那就有必要补补课。我查阅南朝历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班超传》和《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才知道甘英是由班超委派,出使罗马途中,第一个到达伊拉克的中国外交官。
现在来具体说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的故事。
因班超出使之功,西域各国重新归顺东汉王朝后,遥远的条支国(今伊拉克)、安息国(今伊朗)等各国,虽在数万里之外的波斯湾,都不惜辗转跋涉,前来长安进贡物品。
汉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属下甘英出使大秦,原因后面会说到。
甘英,字崇兰,生卒年不详。他从龟兹出发,经疏勒,越葱岭,穿过大月氏、安息,走到条支。《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 …
“ 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 …
“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 ”
甘英到达大海边——今波斯湾东岸,想渡海前往大秦,但安息是东汉王朝与大秦交易的中转站,安息商人与大秦交易东汉的丝和丝织品,从中轻易获取垄断的暴利。为了独占与大秦的贸易暴利,安息船工不愿渡甘英前往大秦。这也就是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的原因。安息的船工忽悠甘英说:
“海水辽阔,往来的人遇顺风需三个月才能到对岸,若风力不足,也有两年才到的,所以航海的人都要准备三年的粮食。在海上常会使人思恋家乡故土,经常有人死亡。 ”
不习水性的甘英听说后发了愁,只能作罢。所以《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 临大海欲度(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
甘英这次出使,虽然望洋兴叹,没有到达目的地大秦,却是第一个到达条支(今伊拉克)的中国使者,开创了中西外交的新纪元,成为有史以来出使最远的中国人。关于大秦,范晔在《后汉书·西域传》点明安息(今伊朗)、天竺(今印度)两国商人与大秦(罗马帝国)贸易往来,获利丰厚的事实:
“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
总之,甘英要出使的最终目的地是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帝国都城,当时正处于罗马帝国的和平时期。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距离过于遥远,加之人为阻拦,无法到达。有人指出:除非张骞再世,或者班超亲自前往大秦,否则没有人能完成这一贯通中国到地中海的壮举。
不过,从范晔著《后汉书·西域传》看,范晔对条支国、安息国和大秦的记载,相比同为公元1世纪问世的罗马帝国皇帝尼禄私人教师斯特拉博所著《地理学》对中国的描述,要准确多了,这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后人不知的甘英,早在2000年前的东汉,就是第一个走出中国最远的外交官。所以,我们不应忘记出使西域的先驱——劳苦功高的张骞、班超和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