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果洛,或阿尼玛卿山
1.智青松多
前面说过了,这次走黄河上游,出发地就是若尔盖。
不过是开篇先写了后到达的玛多县的黄河。当时的想法,从源头往下写,学黄河一泻而下,可是黄河源头不在玛多县。
只好回过头来,补写前一段行程。
从唐克镇出发那天早上,下雨,走到黄河边看看,也望不远,算是一个无声仪式,就出发上路了。南行,顺黄河一条从西南方往北来的支流贾曲,去阿坝县,也在四川。经那里去青海省久治县。之所以如此安排行程,是因为想把巴颜喀拉山东段作为起点。
山北是黄河,山南是长江。我们走山北,但公路却不时穿越到山的那一边。
从黄河水系穿越到长江水系。
阿坝县城,就在巴颜喀拉山南,长江支流柯河岸上。
四周是一个宽阔盆地,宜于农耕,正在抽穗的青稞连绵成片。当地势升高,阡陌纵横的青稞地变成无边的牧场时,就接近川、青两省,也是阿坝县和久治县的边界了。
入久治县了。
巴颜喀拉山错落的群峰在南,我们朝北走。天继续阴着,雨却停了。
久治县,清代还是部落制社会,是两个朝廷册封的土千户下属的游牧之地。两个千户分别是中郭罗克千户和查洛赛千户。
巴颜喀拉山自西北向东南绵延,横贯久治县全境构成其基本的地形骨架。
地势高,海拔在3568米至5369米之间。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低于0益的寒冷期长达184天,低于-10益的严寒期达到131 天。年日照 2084.5—2509.5小时,在整个青海省最少。但降水充沛,年均雨日171天,又居青海省之冠。降水多,因为拜巴颜喀拉山对水汽的拦阻。
全县总面积8757.25平方公里,人口将近3万。
县城智青松多镇,在沙曲边上。
又遇到松多这个藏语词了,复习一下,是两河汇聚,又形成一条更壮大河流的河口。智青,藏语,意为三河展开又蜿蜒像马绊一样。马绊,把马腿拘束住的绳套,让它们能移动吃草,又不能甩开腿走远。这样的地形,汉语来命名时,就叫作两河口。在高原上,我到过许多藏语中的松多,到过许多汉语中的两河口。
镇子算不得大,有县委、县政府,以及不同职能的行政机构,有学校、医院、住宅区、商业网点。晚上下了雨,空气清冽,周围的浅山铺了雪,太阳一出来,就迅速融化。融雪使沙曲水有些浑浊了。如果顺河而下,很快就能到达黄河干流。但我想先到巴颜喀拉山上去。
10多年前去过。为寻找格萨尔史诗的种种衍说,到过山前寺院,没有深入。那时,以最高峰年保玉则为中心,说是要打造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这一回,却被告知,这个国家公园建成了,又因为保护与开发间平衡把握不好,无限期关闭了。
我去过西段的巴颜喀拉山不止一次,但东段却一次也没有进入过。
地质学家说,在地质构造上,巴颜喀拉山与可可西里山为同一褶皱系,广泛出露三叠系地层,都在印支运动时开始隆起。
太专业了,需要说得通俗一些。
印支运动,是三叠纪到早侏罗世时发生的地壳运动。
三叠纪的时间是2.5亿年前到2亿年前。早侏罗世,时间跨度是2亿到1.45亿年前。那确实很遥远很遥远了。作为一个只有几十年生命的人,确实很难确切体会如此漫长的时间。
只有亲临其地,猎猎长风中,山高天低,这种感觉才会变得切实一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