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6日
流水席
○ 黄卫君
  “开席了!”随着知客贵元的一声吆喝,建荣家的院子里,帮忙的人各就各位;临时搭建的后厨大棚里,厨师们纷纷忙碌起来;亲朋好友们纷纷落座,端盘下席的人来回穿梭;乐队也不失时机地奏响了欢快的《迎宾曲》。早上十点半,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流水席,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所谓流水席,是乡村一种传统的宴席形式。不同年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场景和菜品。秦巴山区有叫“坝坝席”的,也有叫“长街宴”的,都以流水席的形式存在。客人如流水般一轮一轮入席,菜品按顺序一拨拨逐道呈现,极富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和祥和喜庆的仪式感。
  建荣今天娶儿媳妇,婚宴正席一轮开十桌。从早上十点半开始,中间还要举行结婚典礼,三十桌酒席要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结束。给建荣家做酒席的是本乡本土的村宴厨师,宴席的规格标准,最终由主家的经济实力来定。主厨的大师傅有自己的团队,以及全套酒席用具和服务员。流水席从开菜单、备菜,到头天晚上的宵夜就已启动,整整闹腾了三天三夜,厨师们忙得不亦乐乎。婚宴的事全交给他们,建荣便当起了甩手掌柜,整天乐哈哈的。
  知客贵元有条不紊地替他把持着场面。酒桌上,客人推杯换盏,嬉闹声此起彼伏,院子里一派热闹景象。贵元是个乡村文化人,也是个聪明人,主持大小宴席经验丰富,从不怯场,现场还能来段“四言八句”助兴——有老一辈传下来的旧话,也有即兴创作的新词,顺势推波助澜,将宴席不断推向高潮。
  传统的流水席,也就是乡村土席,菜品多为“四干、四荤、四素、四品、四盘、四扫尾”,共计二十四道菜;也有“八个冷盘、十六道热菜”的规格,菜品大同小异,各有特色。记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流水席,四个干碟多是炸麻叶、炸苕丸子、炸虾片、炸排骨,以“代子登朝”为开端,后面高潮迭起,最终以家常菜收尾。过去是八人一桌,如今流行十人一桌。带来的小孩或坐或站在大人身边,汉中上路里叫“戳肋巴骨”,下路里叫“掏古兜”。坐席的客人还会“夹盐手帕子”:早先用手帕包裹,后来改用纸或塑料袋装,带回去给没机会来坐席的小孩吃。装的主要是油炸的麻叶、丸子、虾片、排骨之类不带汁水的菜,就像后来宴席上的饭菜打包,既减少了浪费,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四荤四素共八道凉菜,都是下酒小菜。有应季的蔬菜、本土凉粉或面皮,还有红油肚丝、红油耳片、酱牛肉和麻辣鸡块等,算是宴席的“开场白”。接下来,四品四盘隆重登场。“品”指带汤的菜品,口味以酸、咸、鲜、香为主,做法多为炖或蒸。早先以猪肉、羊肉、鸡肉为主料,这是主菜,也是“硬菜”;进入新世纪后,有的换成鳖、鸽子等食材,所以“四品”又被叫作“四蒸”。汉中人把装汤的大碗叫“品碗”,碗大且重,因此端盘下席的人手中的掌盘,也就有了分量。上菜顺序讲究“一品一盘”,即上一道带汤的“品”,跟着上一道蒸碗“盘”,菜随汤走,干稀有致,如行云流水般依次进行。
  “四盘”又称蒸碗或扣碗,也叫“四扣”,做法有炸有蒸,代表菜有糖醋鲤鱼、夹沙肉、粉蒸肉、红扒肘子。这些肉菜讲究成色和口感,要做到“又 又糯”,既考验厨师的火候,也考验其功力,也正是这几道菜,将宴席推向高潮。后面四道“扫尾”菜,多是时蔬炒菜、家常烩菜、菜汤、家常凉拌菜。这几道菜既能下酒,又能下饭,它们一上桌,就意味着这一轮酒席结束了。酒足饭饱后,客人散去,主人方能安心。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时光流转,乡村流水席的菜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如今的流水席和从前相比,肉的用量减少了,这或许是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的缘故。有人觉得炸面果子“太土”,上不了席面,就把它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鲜菜品,北京烤鸭、海鲜等新式菜肴也端上了流水席的桌子,算是锦上添花。但也有人觉得这些新菜不实惠——毕竟众口难调。不过,流水席中能保留下来的菜肴,依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依旧活色生香。
  流水席,时光如流水。恍惚间,我仿佛还坐在亲人们中间,举杯相庆。席间泛起的,是生活的朵朵浪花;流淌的,是悠悠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