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风从南面的阳台吹进来,凤尾竹浓密的羽叶摇啊摇,晾衣架上挂着的衣服飘啊飘。
望着风中摇摆的蓝T白裤,我突然想到,最近一个多月,我的各种裙装全都高搁于柜,每天穿换的总是那两件T恤和两条夏裤。它们版型宽松,无论健身运动还是日常活动都很大方;处理过的纯棉质地吸汗透气,不易起皱。素颜就可穿着它们去散步,去买菜,去聚会,完全没有穿裙子时捯饬脸面及头发的烦琐过程和坐立行须得注意姿态的诸多讲究。
拉开衣柜,看着里面满满当当的衣服,愧疚的我心里各种自嘲:可怜的女人啊,你的时间都浪费在这里了!后半辈子,你完全不用再买衣服了!
跟一些女性相同,我对衣服喜新不厌旧,加上十几年来体重变化不大,柜子里的衣服越积越多。忍痛割爱一些旧的,过段时间又会补充更多新的。
马上整理。一沓沓抱出来,一件件展开,观察抚摸一番,估计以后不会再穿的,叠整齐另外放,需要的重新归类放入柜子。瘦身后的衣柜清爽了不少,而准备淘汰的衣服,竟装了圆鼓鼓的两大袋。
有些不舍。那可都是在某些季节与我亲昵相处过的物件啊!我能清楚想起穿那件墨绿外套参与过的几次活动,我还记得穿那条灰色牛仔裤时扎丸子头最好看……不,它们已经不再适合你,你不需要这么多衣服,贪心的女人!
是的,我不需要那么多。一个多月前,我卸载了各种购物App。没有了网上购物,生活安静了许多。不再抱着手机在各个购物平台反复挑选比较,不用隔三岔五就往各个快递超市跑,不用费力地整理泡沫碎粒,不用纠结换货还是退货。之前,这些自找的琐事把我的一天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难以真正平静下来。现在,我有了大片大片的时间,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很多乐趣里。比如翻阅一本只看了几页便放下的书,比如趴在鱼缸前静静地看鱼儿游动,比如一片片擦拭凤尾竹的羽叶,比如听着音乐一点点舒展身体。
这一个多月里,我去过一次超市,为了买盐和鸡蛋。蔬菜水果,附近菜市场里足够丰富。而且,必须把买回的蔬果消灭殆尽,才再次选购。以前可不是这样,冰箱冷冻层永远撑到几欲爆裂,保鲜层里苹果放得皱巴巴的,蔬菜经常放坏扔掉。我并不是不懂生活常识的人,却养成了这种违背常识的囤积习惯。我,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食物!
我果断地提起袋子,推进小区门口的旧衣回收箱。
接下来,清理阳台,把几盆花送到楼下花坛里;清理储物柜,丢掉过期的药品和各种空瓶子空罐子;清理关注的公众号,清理过多的图片视频。
前几天整理书柜的经历很可笑。家里存了不少旧杂志旧报纸,原本是下定决心要打捆送给楼层清洁工的,可一本本拿起来翻阅的时候,竟然百般不舍:《特别关注》封面上的油画人物太美了,《散文选刊》很有特色,《衮雪》的每一期都有我喜欢的作品,《收获》上的这篇小说怎么竟似没有读过?说好的清理,成了旧书重读。最后果断推翻之前的决定:送给别人,会被丢进脏口袋当废旧处理,太虐了!先放着,遇到合适的机会送给喜欢读书的人。至于旧报纸,反正书柜多,有地方,留着以后刷毛笔字用。
我曾经怀疑自己有囤积症,上网查阅分析,囤积症最突出的表现是:过度收集与囤积,哪怕导致居住环境杂乱也难以丢弃根本不需要的物品。还好,我不是!
那么,我满柜子的衣服满冰箱的食物满书柜的书本算是怎么回事呢?剖析这些现象背后我的心理成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童年时代物质生活匮乏带来的补偿心理,喜欢那种拥有喜欢的物品后的满足感;二是虚荣心和自卑心,怕不如别人被人嘲笑;三是对美的认识浅薄,认为不同的服装可以让自己呈现出不同的美。一句话概括,就是认知水平太低,心理不够强大。
看明白了自己,内心变得澄明。我不再自责,从稀缺到满足人人都可能走过一段过度拥有的路。现在的我喜欢简单平静的生活,认为心灵的素洁雅致才是最美好的。我要经常提醒自己,减少物欲,亲近自然,欣赏艺术,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生存的土地。
亲爱的自己,当你满心欢喜地做到“我只需要这么多”的时候,生活就会如你所愿,素简而丰富,平静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