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1日
驼铃声声已远去
○ 马梦婕
  榆林,也称“驼城”,听来似乎是一座从沙漠里生长出来的城市。
  阵阵驼铃声融入“三拓榆阳”的城市生长史,成为人们了解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切口。当提笔之人为古城榆林抒情时,总会将“ 黄沙”“骆驼”“易马城”等字词串联起的城建往事留于纸页。翻过历史的纸张,狼烟消散不见,驼铃声已远,一座老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有人说,榆林是一座有韵味的城市。这所谓的韵味,从何而来?我想,这是可视、可闻、可感的。在榆林老街,当你踩在青石板上从南向北走,可见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六楼骑街”的建筑风貌,眼前是不同结构的楼阁。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是这座老城的特征和表情。登楼而上,曾经唤醒老城的钟声和曾经广播新闻的电台声音,早已被风声取代。老街长而窄,两边店铺林立,卖针头线脑的,卖干炉油旋的,卖二三十块钱一件衣服的,众人都悠悠然过着一种慢生活,慢慢地走,慢慢地活,慢慢地老去。这种慢正是当下快节奏生活里难得的一种生命体验,这份慢也正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中能窥探到的独特韵味。
  在榆林老街,有不少博物馆、非遗工作室、文创产品店。在一座博物馆中,全息投影技术为观者实景再现了榆林的发展史,这种利用现代化技术再现文化名城历史进程的叙事方式,让我们读懂了老城的“慢”与“快”。这座城市不是止步不前,而是在运用技术创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在榆阳区文化馆,有一座“老榆林古城”沙盘,创作团队用九个月时间,以泥塑方式还原了古城风貌。这是一个长九米、宽三米六,含七十二条巷、二百一十七个四合院,将人、景、物还原于老街的作品。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座老城正在将历史的回响完整地保留下来。
  生活在榆林的人,总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变化。有一天,我在打车软件上叫了一辆滴滴车,目的地是一家书店。上车后,司机因我前往的是书店而与我攀谈起来。他说,上小学时就常去那家书店,直到上大学前,那里一直是他获取精神食粮的最好去处。如今,这个已近不惑的中年男子依然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那家书店购书。他说,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一名煤矿工人,下井、挖煤,将这座能源城市的煤炭资源输送到全国各地。说这些时,他豪情满怀。早在十年前,他就月薪上万,收入虽高,却离家远。后来,他辞职做起了滴滴司机,工作时间自由,还能天天绕着榆林城转,这是他愿意在这行一直做下去的重要原因。十几分钟的车程中,这位司机将回忆拉得很长,临了,他说:“榆林城里有太多故事了,榆林城里有太多可以讲的历史了。”一个土生土长的榆林人,对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发出如此喟叹,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我想,一座城会让生活在城中的人生出叙事的热情,这也便是它有厚度、有温度、有风度的城市性格。
  驼铃声已远去,榆林这座城又有了更悦耳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