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4日
《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70)
○ 李浩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应用阶段则在20世纪 90年代后期,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较为先进。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目前,人脸识别主要用于身份识别。通过快速检测技术可以从视频图像中实时查找人脸,并与人脸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实现快速身份识别。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一是门禁系统。受安全保护的地区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辨识试图进入者的身份,比如监狱、看守所、小区、学校等。二是摄像监视系统。在例如银行、机场、体育场、商场、超级市场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三是网络金融。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辅助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持有人使用信用卡,冒领社保支付卡等。四是学生和职工的考勤系统。香港及澳门地区的中小学将智能卡配合人脸识别来为学生进行每天的出勤点名记录。
  此外,新型的数码相机已内建人脸识别功能以辅助拍摄人物时对焦。新一代智能手机也开始利用人脸识别解锁手机、识别使用者。
  指纹识别
  指纹(Fingerprint)是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也可指这些纹路在物体上留下的印痕。广义的指纹还包括手掌纹、脚纹、脚掌纹等,这里讨论的是狭义的指纹。由于指纹重复率极小,大约只有一百五十亿分之一相同的可能性,故又被称为“人体身份证”。
  1967年9 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皮纹学研究会议上,确定了指纹分类法,将指纹分成以下基本类型:
  斗形纹(亚型:靶心斗、螺旋纹、伸长斗、双斗纹、内破斗);
  箕形纹(亚型:正箕纹、反箕纹、变形纹);弧形纹(又叫弓形纹。亚型:简单弧、帐弧)。
  其中第一类是明显纹,就是目视即可见的纹路。如手沾油漆、血液、墨水等物品转印而成,通常印在指纹卡上成为基本资料;第二类是成型纹,这是指在柔软物质,如手接触压印在蜡烛、黏土上形成的指纹;第三类是潜伏指纹,这类指纹是经身体自然分泌物如汗液转移形成的指纹纹路,目视不易发现,是案发现场中需要提取的常见指纹。指纹是早期生物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科学家利用指纹的一些物理特性来将它们加以定义。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来,电子产品(包括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智能门禁、智能门锁等)都陆续开发出指纹识别系统,供使用者注册登录与查验。
  指纹验证与识别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份辨识,如灾区受难者、迷路者的身份辨识。二是个人电子系统登录和出入境管制的身份识别。三是代替印章,结婚证书、遗书、选举名册等文件上的指纹有一定的法定效力。四是犯罪侦查、嫌疑者与犯罪现场指纹比对、刑案现场重建等。五是看手相、占卜算命的人也要利用指纹的纹路来进行占卜算命。与指纹识别类似的还有掌纹识别,此不赘。
  唇纹识别
  唇纹是口唇红唇部分皮肤的皱褶纹,理论上唇纹与指纹一样具有个体差异,故能作为个体识别或同一认定的特征。同时,唇纹非常稳定,其特征基本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尤其是在成年人中。唇纹的个体识别是借助于唇纹的类型和细节特征来进行的,有人将红唇部位分区后增加唇纹的计数以提高判别率,事实上在某些国家已经将唇纹鉴定作为案件侦破的手段。
  声纹识别
  声纹(Voiceprint),是指用电声学仪器显示的携带言语信息的声波频谱。人在讲话时使用的发声器官——舌、牙齿、喉头、肺、鼻腔在尺寸和形态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任何两个人的声纹图谱都有差异。每个人的语音声学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变异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异可能来自生理、病理、心理,可能是模拟、伪装,也可能与环境干扰有关。尽管如此,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不尽相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利用专门的仪器进行记录和分析,人们仍能区别不同人的声音或判断是否为同一人的声音。
  声纹识别也称为说话人识别,与指纹识别、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同属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两类:说话人辨认( Speaker Identification) 和说话人确认( Speaker Verification)。前者用以判断某段语音是若干人中的哪一个人所说的,是“多选一”问题;而后者用以确认某段语音是否是指定的某个人所说的,是“一对一判别”问题。
  声纹识别技术目前已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信息领域、银行证券、公安司法、军队和国防、保安和证件防伪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