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4日
《大河源》(连载25)
○ 阿来
  3 .夜饮黄河边
  这一天最后的行程是下了台地,去黄河边上。
  黄河从玛多县西去绕阿尼玛卿山大半圈,流程上千公里,此时又从东而来,在同德县境和我再次相会。与其分别,仅仅是一个白天。
  那里立着一块刻了字的天然石头,上书:黄河第二湾。
  站在专门辟出的观景台上,面向东方,流量丰沛了几倍的黄河迎面而来,水面宽阔,流动沉缓,穿过黄土深峡中的宽阔滩地,穿过滩地上茂盛的柽柳林,映着西下的夕阳,闪烁着铜的光亮,其实也是陶的光、土的光。
  土借了水,闪闪发光。
  陡峭的黄土河岸上,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灌溉农业,渠道中清水流淌,杨柳遮荫,风拂麦浪。逶迤远山的顶部,是牛羊四布的草原。
  从岸上下到河滩,植被景观大变,都是中国西北部耐旱的砂生植物。
  结满红果的白刺。
  花期已过的砂生槐。
  还有一丛丛茎已木质化的中亚紫菀,盛开着淡紫色的繁密花朵。
  更多的是成林的柽柳。
  柽柳,本是西北荒漠中的常见植物,想不到在这黄河滩上,一株株、一丛丛长得如此繁茂。印象中柽柳是灌木,在这里却长成了高大的乔木,没有挺拔的白杨高,却比杨树粗壮许多。这些老柽柳分枝众多,每一株都制造出一大片荫凉。同德县来迎的人说,好多树岁数都在千年以上。还介绍说,当年黄河上修梯级电站,这片河滩本要被淹没。就为保护这些特别的柽柳,而改了坝高,这些植物才得以继续生存繁衍。
  面河的杨树和柽柳下搭着好些帐篷,是农耕村庄里的人们出了土屋,在庄稼收获前的农闲时间,以家族或村庄为单位出来露营欢聚。这是全中国已经定居农耕的藏族人的一种普遍习俗。总要在当地最美好的季节,走出石头和泥坯垒成的居所,来到野外,在帐幕中歌舞饮宴,想必是血液中精神上游牧基因顽强苏醒吧。
  黄河、柽柳林,成了旅游资源。这个村子原名是班多。在旅游宣传册上,已经写成柽柳度假村了。
  主人安排我们在一座面河的帐篷里,面对夕阳映照的黄河晚餐。
  手抓羊肉、牛肉包子、黄河鱼、乳酪、青稞酒。
  征得主人同意,我请了几位考古专家从工地上下来,共享肉酪,共饮酒,共话先民文化。
  酒喝多了。我开始固执,强人所难,不让他们再说越来越熟悉的宗日文化,也不要谈我的书。我要谈白兰。
  考古学家态度谨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迄今为止,曾经的白兰国仍只是古籍里一点草灰蛇线。
  夜深酒尽时,面对沉沉西流的黄河,我眼前始终还浮现着莫格德哇那座山上墓葬尽毁的凄凉景象,我还在叨咕:白兰,白兰。
  第二天,同行人学我的醉态。我只能解嘲,说那是被白兰附体了,在布青山下的莫格德哇。
  其实,考古学家的目光早就越过积石山,关注到“入中国”以前的黄河源区的古文化遗存了。
  早在1980年代,青海考古队就在拉乙亥乡境内,也是这样的黄河阶地上发现了6处不同于任何地方的文化遗存。仅其中一处,就发现石器、骨器和装饰品近一千五百件。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形态。石器中,一种研磨器的出现,说明那些人已经在加工谷物,表明至少在那时,农业的萌芽已经出现。这些遗址的年代,碳14测定的结果,在大约五千年前。
  这个地方,距宗日遗址不远。
  从同德,从若尔盖湿地掉头东来的黄河,在这里再次转向。这一次,是掉头向北,从这里流向贵南县,这一弯称为黄河第二湾。
  从地图上看,黄河的大转弯一个比一个大,第三个大弯就是宁夏、内蒙古和山西三省区间那个大河套了。这第二湾上,考古发现的史前人类活动,文明的孳生,超过了早期写作中国史的那些史家的想象。
  一个星期以来,一直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猛然下到黄河深切的峡谷中,海拔一下降低到两千多米,周围植物茂盛,精神陡增。便在面对黄河的帐篷里,放任了自己,喝酒谈话,兴尽时,夜已深沉,峡谷的黄河映着微微天光,深流静缓。我感觉河正穿过身体,神经与血管中都硌着红黄色的泥与砂。
   4.河流汇聚的松多
  离开黄河,起身去同德县城。
  哪里离得开黄河,不过是离开了北上的主河道,顺一条叫尼曲的小河逆流而上。还是在黄河广大的流域,在它北岸的一条支流上。
  天高,云淡,星空低垂。河转弯,公路转弯,有时,小山伸出来一段象鼻子,直抵河岸,在饮水的样子。大部分时候,小山一丘丘坐在远处,河谷中,一个又一个村庄,依稀的灯火闪过。
  县城到了,尕巴松多。
  一夜好睡,早起坐在窗前,翻看县志。也抬眼看窗外的县城。城不大,近处参差着楼房,远处起伏着丘状的草山。山脚下,长着些杨树和柏树。天阴着,欲雨似晴的样子。
  县志上说,同德县,隶属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该州东南部,县域东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南与果洛州玛沁县隔河相望,西与兴海县相邻,北与贵南县毗邻。行政区域总面积4652.8平方公里,人口6万。与黄河源区的草原县相比,地变狭,人增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