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30日
耀州西仓巷
○ 毕华勇
  在铜川市耀州区有一个叫西仓巷的地方,坐落着一座三进式的四合院。整个庭院古色古香,幽静雅致。可以看出设计者匠心独具,建筑者精雕细刻。它处在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林立高楼之中,略显失色。然而它的气质是浪漫的、奔放的,又是平静而温馨的。就像一件艺术品,它蕴藏着典雅的情绪,令我回味良久。
  也就在此,我遇见了林徽因。
  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剪短发,穿着新潮女性的服饰,干净利落。她的表情带着嫣然一笑,背景是耀州的古城。林徽因站在一片花海中,自信、阳光,那是1934年6月的照片。看着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不由得思绪万千。这个曾经让无数人倾心、无数人敬仰的南方女子,一生光环照耀,有着超人的天赋和才智,集建筑、文学、艺术、哲学以及东西方文化于一身,是民国女性的标杆。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凝望她,不由心潮澎湃。我知道,林徽因用宽广的胸怀拥抱着世界,拥抱着人生和生活。她的温柔与慈爱,构成一个梦幻与温情的世界。
  仿佛在某年的四月天,我聆听过她深情的朗读:“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就这样听着,我微醉着,禁不住有泪水溢出。我梦幻般地觉得,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那流淌的诗句从我心田漫过,我被融化了。我深吸一口气,让耀州的风带着氤氲之气和清峪河的甜味涌入我的胸膛。这个时候,四合院里照进一束阳光,墙壁上交织过温暖的瞬间,我发现林徽因在硕大的佛像下,旁无他人地记录着什么。那专注的神情,没人去打扰,何况我在她仙逝70年后,有些冒昧地看她,心里除了澎湃,更多的是忐忑不安。
  林徽因在耀州的故居给人呈现了她两次来此的资料和照片。她与药王山、古城耀州,还有她和梁思成的手稿、书籍资料是展室的亮点,分为“1934年耀州之旅、尽素留痕、小阁留馨、溯游从之”。“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声音悠远而深邃,像在诉说林徽因一生的故事与传奇。我知道,在这所有的故事中,最令人仰慕的是她的敢爱敢恨,以及对学术和文字的敬畏。当年她和梁思成从欧洲回国后,就开始了十几年的野外考察,足迹踏遍15个省份190 个县的 2738处古建筑,远至西北的敦煌,东南至福建宣平。一生走过许多寺庙,不知是佛感染了她,还是她感动了佛,她的传奇形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出身娇贵、16岁随父出国的名门望族女子,她的身份是当时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如此娇生惯养的女子,却令人惊讶地如此能吃苦,且意念坚定。可以说,国内的知名建筑、寺庙,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的身影,都印刻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以及寺院里的佛像,都被他们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于是,林徽因与佛有缘,她便是佛了。
  林徽因第一次来耀州是 1934年夏。从山西考察完寺庙名胜古建筑后,她跨越黄河,穿过古西安,一路向北,来到铜川耀州。面对耀州丰富多姿的石刻,他们夫妇不辞劳苦,精心勘测整理。看着耀州古城到处堆放的石碑,心疼不已。此刻,他们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石碑与遗像,都一一捡拾起来,心中充满了对先祖们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激。这些馈赠让他们喜出望外,于是建议时任民国政府耀县保卫团长的邑人雷天一广泛搜集造像、石碑等六十余通,建立了“耀州碑林”(后为药王山碑林)。
  一同随行的几位女性,看见林徽因故居便情不自禁地小声吟诵起她的诗来。她们叽叽喳喳说起爱情、人生,想象着林徽因迷人的风采。在此间,我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属于林徽因自己的爱情标签。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人性,仿佛能看到林徽因淡淡的笑后,平静而安详的轻声细语。她的文字直击我心,让我感动:

  原来人世间最好的相遇,
  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
  最好的感情不是朝夕相处,
  而是默默陪伴;
  你在,我在,我们一直在;
  遇见,只是一个开始;
  珍惜,才能相伴一生。

  我不知还能说什么。读懂林徽因其实很难。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然而她心中的那份独特的宽容与美丽,没有人像她一样平静地放下心来,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多少天过去了,从耀州回来,林徽因的微笑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跳跃、燃烧。我想起若干年前读她的书,那种激动和美好、那种诗情画意,一下子又被点燃了,更多的是崇拜和敬仰。即使在她去世70年后的今天,无论爱与恨,我想当下的人只有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