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吸收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儒家的心性理论可以直接通达禅宗的佛性论。儒家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禅宗主张人人皆可成佛,这两者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通过借鉴儒家心性理论,禅宗创造了自己的心性论,从原始佛教的空性、有性论中得到丰富与升华。儒家关注于人的现实世界,提出了“修身养性”观念,制定了各种道德伦理规范;禅宗的戒律吸收了其中的自性自律等观念,强调通过修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内心的平静。禅宗思想的伦理价值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共同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可谓一脉相承。其次,禅宗借鉴吸收了道家学说的优秀成分。比起儒家而言,禅宗更多吸收了道家追求自由自在人生的观点。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是一种顺应自然、达到内心和谐的状态,这种思想为禅宗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禅宗强调“无念”,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实现内心的觉悟与自我超越,这与道家的无为理念不谋而合。禅宗借鉴了道家的坐忘、逍遥等修行方法,提出了打坐、观心等修行之法。所谓“三才天地人”,珍重生命、重视个人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禅宗吸收了这些观点,对人性、心性的重视是其一个显著特征,将以人为本、珍重生命、崇尚生命集中于“心性”论中,表现为对人心性的赞美,包含了对人生价值的珍重。禅宗与儒学、道学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命哲学。再次,禅宗在融合儒道基础上形成了新观点。禅宗在融合原始佛教智慧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禅宗吸收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以及原始佛教的慈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禅宗思想。这种融合使得禅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领域,更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