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3日
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禅:佛教中国化的嬗变(1)
○ 墨耘
  2025年的立春在春节期间悄然而至,让人充满了憧憬,充满了希望。而这个宝贵的长假,则是我们放松心情、放飞心灵的好时节。期间,我偶然翻阅了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著作集,其中《禅话》的一句“禅是佛的心法”引起了我探究禅的欲望。虽然禅宗只是佛教宗派之一,但南怀瑾认为“禅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思维的心法,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觉悟”,看来禅已超越了佛教最初教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禅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它被众多理论、学派包裹着,让人望而生畏,简单在于任何人即使对禅理一无所知,也有可能顿悟禅机,可谓“初读隐隐,细品了了;渐修顿悟,皆释烦恼”。所以在春回大地之际,以一颗品禅之心,梳理光阴的禅意,以期抛却杂念、净化心灵、轻装上阵,笑对人生百态。
  禅于中国不是原创,但胜似原创。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佛教。在佛教早期,禅只是作为一种修行方法,旨在通过静坐、观想等方式,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在梵语中,禅音“dhy佟na”,译成“禅那”,意为“静虑”“思维修”,再加上一个意译的“定”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一直被归纳为“西方教”,直到禅宗的兴起,将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才算真正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与儒家和道家并列为“儒释道”三教。据传,禅宗由佛陀传给大迦叶,后经二十八代传至达摩祖师。约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播禅法,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奠定了禅宗的基础,被认为是禅宗在中国的初祖。达摩之后,禅宗经过几代祖师的传承,逐渐在中国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