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3日
走过蓝关古道
○ 周养俊
  蓝关古道在蓝田县境内,从峣山至蓝桥段,是一道绵亘起伏的山岭脊梁,古称“青泥岭”,因之也把古蓝关称为“青泥关”。古时曾在峣山下设关门,现关门门柱的石槽印迹尚存。蓝关古道雄伟险峻,气势吞云变幻。唐皮日休曾在《蓝关铭》中描写:“天辅唐业,地造唐关。千岩作锁,万嶂为栓。难图其形,莫状其秀。双扉未开,天地如斗。轧然昼启,人流如济。似画秦图,铺于马底。崄不可侵,惟王之心。矧夫兹关,独可规临。”
  蓝关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秦统六国后,大修以咸阳辐射天下的驰道,蓝关古道是当时通往荆楚的东南驰道上最近咸阳的一段险道。从蓝田县城南折七里上峣山,登七盘,经乱石岔、蟒石湾、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筝坡到古蓝桥。再由蓝桥经新店子、牧护关入商洛,出武关到达秦岭东南诸地。唐以后的这条道虽然失去了沟通都城的特殊意义,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记载:唐代文学家韩愈因进谏唐宪宗迎佛骨而激怒圣颜,被贬往潮州。韩愈行至蓝关时被大雪拥阻,人马不能前行;适遇其正在蓝桥洞中修道的侄孙韩湘子前来迎接,感慨之际,当晚在韩湘子的洞中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从古诗中可以想见古代蓝关道的崎岖艰险。这两句写得意境雄浑,大气磅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想:韩愈,一个戴罪远谪的诗人,迎着刺骨的寒风,顶着纷乱的雪花,立马蓝关。向后看,千峰万仞的秦岭被如烟似雾的浮云所遮挡,家在哪里;向前望,覆盖四野的白雪拥堵在蓝关周围,路在何方?马既不前,人亦何往!看到这里,一个身遭不公的失路英雄的满腔悲愤已经扑面而来了,让人不由得要和他同呼吸共命运。最末两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其实就是对他的侄孙韩湘子交代后事,让他在秦岭之南那瘴气弥漫的江边收拾自己的遗骨。
  从韩愈那时起到如今,蓝关的雪已经下了1000多年,这雪掩埋过多少背井离乡的百姓、腰缠万贯的商旅、落魄失意的文人、踌躇满志的官吏留在那条古道上的足迹。然而,有一类人的足迹是永远不会被掩埋的,这就是以韩愈为代表的才华横溢、忧国忧民的大师们,他们的足迹是留在后来者心中的,是留在璀璨文字中的,是留在波澜壮阔的千秋长卷中的。
  踏上蓝关古道,我们仿若一步踏入了历史的幽径,那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辙印,似在低语着往昔的风云变幻。阳光透过道旁古木的枝叶,洒下细碎的金芒,为这蜿蜒古道蒙上一层梦幻轻纱。脚下的石块大小不一,却被岁月与行人的脚步打磨得圆润,每一块都承载着数不清的故事。遥想当年,韩愈被贬潮州,就是在这条道上踽踽而行,心怀壮志难酬的悲愤,却又不得不向着未知的远方跋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那诗句中的凄寒与彷徨,在今日的行走中仿佛有了实体,丝丝缕缕地萦绕心间。
  在白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古道缓缓前行,沿途山峦起伏,恰似大地涌起的翠浪。山风呼啸而过,松涛阵阵,似千军万马奔腾,又似古贤人的声声浩叹。山谷间偶有清泉潺潺,汇聚成溪,溪水清洌,倒映着天光云影,仿若一面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镜子,让人不禁沉醉于这自然的灵秀,忘却尘世纷扰。
  行至高处,我们极目远眺,连绵的群山尽收眼底,一条古道如丝带般穿梭其中,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田间农夫劳作,好一幅悠然的田园画卷,与古道的厚重历史相映成趣。此时此刻,自己仿佛成了历史的拾荒者,在蓝关古道这遗落尘世的珍宝库中,捡拾着古人的情思、岁月的碎片,身体与心灵都在这场行走中,得到了一场盛大的洗礼,向着古道尽头走去,那每一步都踏出了对往昔的敬意、对未来的憧憬。
  回到西安已经很晚了,我的心还静不下来,于是坐在桌前写下了这段文字,算是今天一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