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1日
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莲花辿(上)
○ 墨 耘
  多年前,初次听到有个风景绝佳的去处“莲花辿”,煞是好奇,“辿”字太生僻了,其名称肯定有些来历,于是查找资料,还真发现其大有来头。“辿”读音chān,最早出现于《三国志·魏志》,用作人名。《说文解字》将“辿”解释为“安步也”,即安然或缓慢行走的样子。“莲花辿”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墙头村附近的黄河西岸,坐落在秦、晋、蒙接壤地带,有“鸡鸣闻三省”之称。之所以冠名“莲花辿”,据说缘于康熙皇帝,史载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康熙帝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选择从黄河对面准格尔旗龙口镇的大口村渡河,缘因黄河在这里拐了一道弯,水势平坦,易于摆渡。渡过黄河后,康熙帝被展现在眼前的五色斑斓、状若莲花的砂岩地貌所吸引,兴致很足,问随行人员这是何地,臣下报告尚未命名,康熙帝缓步其间,思索片刻,欣然命名“莲花辿”。
  能得到皇帝欣赏并赐名的地方,想必景色绝美,所以一直向往能一睹其芳容。恰好今年初夏的某个周末,有机会同“莲花辿”来了一次近距离亲密接触,了却了长久以来的心愿。
  从府谷出发,顺沿黄公路逆流而上,约一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来到“鸡鸣三省”的指示牌前,向黄河望去,只见一个S型大湾从这里向两端伸展开来,形成两岸相对平整的冲击平原,与两旁陡峭的山势形成鲜明对比,河道中的水流平缓,与想象中黄河气势磅礴奔流的景象大相径庭,这里的水色浅绿泛蓝,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持续不断的治黄,多少代人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依山道上行不远,就到了一处平台,有一块石碑临河而立,刻着“黄河入陕第一湾”几个遒劲大字。从石碑旁俯视,眼界豁然开朗,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崖壁上一抹抹小草的浅绿映衬出了一派盎然生机。
  由于时间紧,来不及细细品味临河之乐,赶紧继续登高,终于看到了心仪已久的莲花辿。山顶的高地距河岸落差100多米,一个直径千余米的巨大凹槽坡地在眼前铺陈开来,坡地中央和崖壁周围是错落有致、红白相间、层次分明的砂砾岩石。远眺过去,以红色调为主的岩石间隙中透出或黄或白或绿的色彩,那是与红岩相伴的黄土、砂砾及绿草,在山崖之上,巍然矗立着一座烽火台,是万里长城在府谷的起点,与整个山势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近观岩石,一粒粒红砂耀眼夺目,似乎要抢夺太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