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1日
《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27)
○王鹏程
  王捷三工于对联,多有佳作。他九岁时经过油坊看见用棉花籽碾磨榨油,即口占曰:“眼眼吃得珍珠颗,口口吐出黄金丝。”一时传颂乡里。1937年淞沪会战中,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殉国,气壮山河,王捷三挽联写道:“昔日孤城独守,援已尽,弹已绝,亡吾身不亡吾国,使天下苟全性命人愧死;际此盖棺论定,重于山,坚于石,有大仁始有大勇,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此联慷慨悲壮,读之令人热血沸腾。梁漱溟曾赠王捷三对联——“纵横百家才大如海,安坐一室意古于天”,可谓知人之语。
  二、鲁迅“所属望的青年之一”王品青
  王品青是鲁迅“所属望的青年之一”,是周作人所言的“我们朋友中颇有文学的天分的人”,是对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影响很大的语文老师”。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鲁迅的对于后进的提拔,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语丝》发刊以后,有些新人的稿子,差不多都是鲁迅推荐的……还有当时在北大念书的王品青氏,也是他所属望的青年之一。”
  王品青在北大读的是物理系,但他爱好文学,因此与在北大哲学系就读的王捷三成为好友,并常带王捷三拜访鲁迅。他曾云“我的功课和我的关系恰好像没有爱情而强被结合的一双男女”,以示自己所学非所爱的痛苦。他曾在北大旁听过鲁迅的小说史课,称那是“顶有趣味的小说史”。
  王品青是河南济源人,与傅铜为同乡。他曾参加北京哲学社,和傅铜有过来往。1920年,梁启超等人创办的“讲学社”邀请傅铜的导师罗素来北京演讲,王品青也参与了部分活动。程俊英回忆说:“记得罗素来时,在傅铜家开晚会,有罗素的情人勃拉克参加,那天晚上……参加会的有冯沅君和冯沅君的情人——北大的学生王品青。”程俊英是冯沅君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同学。由此可见,王品青与傅铜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他向傅铜建议西北大学邀请鲁迅赴陕讲学也就很有分量了。鲁迅的长安行正是在王品青和王捷三两人的提议之下促成的。
  鲁迅1924年6月的日记中,涉及王品青的有两处:
  二十八日 晴。……至晨报社访孙伏园,而王聘卿亦在,遂至先农〔坛〕赴西北大学办事人之宴,约往陕作夏期讲演也,同席可八九人。大风,旋止。……
  三十日 晴。午访孙伏园,遇玄同,遂同至广和居午餐。下午同伏园至门匡胡同衣店,定做大衫二件,一夏布一羽纱,价十五元八角,又至劝业场一游。得傅佩青信,王品青转来。夜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中,对王品青的注释如下:“王品青(?—1927),名贵钐,字品青,日记又作王聘卿,河南济源人。192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任北京孔德学校教员。《语丝》撰稿人之一。1924年曾促成鲁迅往西安讲学。鲁迅曾为其所校点《痴华鬘》作题记。”台湾学者秦贤次补充得更为确切:“王品青(1898—1927),学名贵钐,字聘卿,以笔名行,河南济源人。河南省立沁阳中学毕业,1919年9月考入北大预科甲部英文班,1921年9月升入物理系,但1925年6月未见毕业。”
  1924年11月2日,语丝社成立。鲁迅与钱玄同、周作人、川岛、林语堂等十六人被列为《语丝》周刊的撰稿人。王品青也是其中一员,他在《语丝》上共发表过五篇作品。有学者统计,《鲁迅日记》从1924年6月28日到1926年10月12日两年多的时间里,王品青与鲁迅交往达六十九次之多,包括借书、还书、赠书、通信、互访、吃饭、看电影、游玩等,由此可见当时二人关系之密切。《鲁迅日记》中记录王品青曾和鲁迅通信数次,可惜一封也没有留下。王品青与鲁迅的交往,最主要的有三件事情:第一,与王捷三一起促成鲁迅1924年7月赴西安讲学;第二,1925年,王品青校点《痴华鬘》,鲁迅为之作“题记”,此书于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第三,1926年,将冯沅君的短篇小说集《卷葹》推荐给鲁迅,希望鲁迅编入“乌合丛书”,并由陶元庆设计封面。
  1920年前后,王品青与冯沅君在北海公园举办的杜威先生平民教育思想讨论会上相识。冯沅君1917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在校期间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发表了不少诗词、散文和论文,崭露才华。爱好文学的王品青与冯沅君一见如故,产生了好感,又因为同样的遭遇和命运——王品青在老家有妻室,冯沅君在老家有包办的婚姻——两人逐渐相爱。1924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读书的冯沅君在创造社刊物上以“淦女士”为笔名,接连发表《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以后》四部短篇小说,“充满了对爱情的大胆描写和反抗旧礼教的精神,其激烈的言辞、直切的告白在当时社会尤其青年读者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