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关于葫芦头泡馍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广为流传的是孙思邈游走长安,邂逅猪肠小店的传奇故事。葫芦头一千多年了,从唐朝一路飘香而来,以长安为轴心,向东、向西的关中道不断辐散。一件事物得到了某一群体的认可,那它必然迅速发展。秦人好这口,葫芦头泡馍就大有市场。故而,关中的一个县邑若少了卖葫芦头的店铺,那这个地方的陕西传统饮食文化肯定是缺失的,更不消说体现什么秦人的气韵了。羊肉泡馍和葫芦头泡馍,同为兄弟,生于斯,长于斯,堪映出秦人在地域环境里气质禀赋,看一看秦人碗里的饭,便晓得他们大致是怎样的性格个性。
陕西的葫芦头泡馍名气最大的要数西安南院门里的春发生。春发生店老生意好,是陕西传统小吃的一块招牌。在吃上,我从不偏听偏信,从不奔着名气吃名气,人吃饭重要的是自己的肚子要受活。我偏爱蒲城的葫芦头泡馍。蒲城地处渭北高原,气候干寒,人们尤喜此种热腾腾、吃着爽快的饭食。蒲城数十家葫芦头饭馆里面,首推老单家。早几年,老单家葫芦头店铺简易,桌面向来光滑油腻,无人擦拭,屋顶的棚席永远在空中耷拉着一角。而这些并不曾影响食客大开的胃口,他们从早晨到中午一拨一拨地赶来品尝,这个座的人趴着正吃,一旁立着等空的人。你细细吃你的,我消停等我的,互不讨扰,倒也相安无事。因为要备料、熬汤,所以老单家葫芦头只卖半天。下午赶来的人吃了闭门羹,忿然回去,心里算计着第二天一大早爬起来,非吃上不可。蒲城葫芦头与西安葫芦头在制作技法上无甚差别,只不过蒲城葫芦头以麻辣见长。且看极富特色的蒲城葫芦头:大肠去过油除腥后,大师傅将其切成丝,放在掰碎的饦饦馍上面,乳色滚汤复浇数次,泼上煸香的油辣子,撒少许香菜,即成。西安葫芦头的大肠为片形,辣子自己放,有主随客意的味道,蒲城葫芦头的大肠则为丝,辣子吃不吃都给你放上,你不言传少放,定会辣你个酣畅淋漓。
蒲城葫芦头也走出了小县城,从东府来到西安。真正把正宗的蒲城葫芦头引入西安地界的是蒲城龙阳人赵胜文。赵胜文自幼家贫,十三四岁跟人学开手扶拖拉机,当时他个头小,坐着驾驶够不着扶把,便站着开,轰动乡里……赵胜文始终笑对人生,从不言悔。他举家来到西安卖蒲城葫芦头泡馍,生意很快火起来,不同行业领域的蒲城籍乡党趋之若鹜,认为赵胜文给西安的蒲城人办了一件好事,终于让他们吃上家乡的小吃了。赵胜文的小店无形中又给老乡们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
犹记得开业那天,赵胜文不断催促我过去。我赶到时,饭店门前大串的鞭炮,等我点燃。赵胜文要我为他点燃第一串“开门炮”。赵胜文没有沾染上浮滑的俗气,一碗葫芦头做出了实诚,让人心里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