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左公柳
在榆林靖边县有处所在,成百上千年的古柳聚集在一起,或粗大雄壮,如钢筋铁骨的壮汉;或弯曲盘旋,如婀娜多姿的少女;或皮开肉绽,如饱经沧桑的老汉,散发着原始的粗犷与自然的拙朴之美。此地也因此被冠以一个贴切的名字“神树涧”。
这里的柳树,都被从树干中间拦腰截断过,在断处形成一个大大的瘤疤,像头一样,在其上再发散出茂密的枝条,就像头上浓密的长发,所以这种柳树俗称“砍头柳”。之所以被“砍头”,主要因为它是当地很好的木材,而且因为环境恶劣,“砍头”后的柳树再发芽后易长,成活率高,新种柳树则难以保障,这样老百姓就有源源不断的柳材可用。更为神奇的是,“砍头柳”的寿命反而更长,这就是自然界的超凡力量。这些经过无数次“砍头”仍然傲立于半干旱半沙漠地带的柳树,带给人们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启示。
清朝以后,这一带的人们又自发地把这种柳树称作“左公柳”。但事实上,左宗棠西征并未经过榆林,左公也未曾到过榆林。这就不由得让人想一探究竟:这是为什么?
首先,这种柳树,从树种上看,与左公率部沿途所种柳树为同一品种,“左公柳”名气早已响彻西北大地,同树种说成左公柳显得自然贴切。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人们对左宗棠及其部属保家卫国精神的崇敬。左公柳似乎天生就是为粗犷的大西北而生的,也只有这一身顽强挺拔、迎天而上的“铁骨”,才配得上边关塞北的那份气魄与豪情。
在大西北,无论走到哪里,看到这些顽强生长的柳树,自然就让人想起左公,想起他抬棺西进,收回失地,改善民生的壮举和功德。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那迎风飘扬的三千里绿柳正是对他所作贡献的最好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