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3日
一场千年中国社会大变革 一代陕北知识分子大觉醒
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77)
○ 姬晓东
  面对收拾行李的万仙如,马伯雄歉疚地说。“没关系,其实我正准备走,只不过提前了三天。”“你要去哪,我们还会见面吗?”“我们很快就能见面的,不是说,还要一起徜徉无定河畔,欣赏每天不一样的日出吗?”万仙如微笑地说着,伸出手。
  “对,看无定河畔的日出。”马伯雄说着,伸出了手。两只手紧紧握住,四只眼睛深情凝视。如果说马伯雄最初对万仙如的喜欢,是因为她俊秀的外表和温文尔雅的气质,那现在的喜欢,则是她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万仙如离开了杨家沟。短短几个月,她在杨家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培养了进步的革命力量。马伯雄不知,她发展了五名共产党员,建起了杨家沟党小组,组长是车把式艾土地。起先万仙如想培养马伯雄为入党积极分子,当把他的情况报请县委后,组织认为条件并不成熟,马伯雄爱憎分明,为人正直,但有知识分子的矛盾性与软弱性,在“刀下留人”事件中,仅以释放李胡子为革命的终极目的,却不愿意与地下党一道继续斗争,实现打倒反动县长、开仓放粮的目的。还有,从长远来看,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马伯雄,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工作,作用远比在党内大得多。
  啊!黄河!万仙如的眼前,出现了波澜壮阔、冲刷着泥沙、日夜不息朝着大海浩荡前行的黄河,她感到无比震撼。离开杨家沟后,她一路向东,去往佳县高起家坬村开会。
  “哪来的婆姨?找我们村谁家?”一个半大后生,从路边的石洞里跳出,拦住她,严肃地问。
  “我,去高禄孝家,我们是姑舅。”万仙如答道,思忖后生的身份。
  后生接着问东问西,等到进一步确认了身份,才放行了万仙如。原来他是村里放哨的儿童团,这里的老乡们警惕性很高。
  这个村是黄河西岸边的小村庄,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乡亲们极度贫苦。村里差不多一半的成年人为党团员,除了两三户富农,剩余的也多是革命积极分子。了解到人家的情况,万仙如在杨家沟积聚起的成就感,顿时烟消云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她默念孙中山先生的语录,为自己加油打气。
  中共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在高禄孝家的一孔窑洞里举行。窑是两孔,一孔套着更大的一孔。二十多名代表开了两天,拿出一揽子决议,在陕北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自己的武装和苏区。作为后补代表,万仙如见到这么多位只听其名未见其人的领导,并亲耳聆听他们的演讲,受益匪浅。
  “万仙如同志,给你一项任务。”一位领导对万仙如说。
  “请领导下达,我保证完成任务。”
  “那你代表与会的全体同志,去高禄孝同志的爷爷家吃饭。”
  “啊?这也算任务?”万仙如吐吐舌头问。原来,老人是要请全体人员吃饭,但为保密与安全,大家每天的饭是拿进窑洞里吃的,连上厕所也是等到夜深人静后。为不辜负老人的一片心意,决定派名代表去,选择了万仙如。
  老人算是村里的富裕户,住在半山腰有些年头的窑洞里。“女子,馍馍碱大了,不过还好吃,放开尽管吃。”老人端来三个馍和一碗炒洋芋丝,说。
  万仙如咬口馍,露出枣泥馅。“是枣包子,真好吃,谢谢爷爷。”万仙如说,觉得老人显然用心了。
  “我们村的枣树很多,这听着黄河水声的红枣,又甜又脆,是满天下最好的。”老人自豪地说道,“祖祖辈辈,我们靠枣树过活,可前两年那么干旱,红枣几乎颗粒无收,可恶的东西们还要收税。”
  “这么偏僻的地方,他们也来横征暴敛?真是印证了‘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