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米脂绥德清涧的小米
河水继续南流,到达米脂,显现出与上游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迥异的风物。每到丰收季节,中下游的陕北地道特产——小米,演绎出一派“万顷小米画烟云”的风光。
米脂、绥德一带,河川谷地变得相对狭窄,不利于大规模种植水稻,所以无定河中下游以种植真正土生土长的本地谷物小米为主。
在古汉语中,小米被称作“稷”,江山社稷的“稷”,社指对祖先进行祭祀,社稷就是拿最好的粮食供奉祖先,可见小米的祭品地位。上好的小米叫“膏粱”,代指富贵生活,由此引发成语“膏粱子弟”,比喻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稷、麦、稻、黍、菽,俗称五谷。稷为五谷之首,是人类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在五谷之中,稻是南方作物,麦子是原产于西亚的作物。“稷、黍、菽”则是源自黄土地上的作物,《本草纲目》称小米中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菽是豆类的总称。小米是五谷中养生的佳品,既养先天之本肾,又养后天之本脾胃。李时珍称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榆林海拔1000米上下,是小米的最佳生长地。
小米不但养育了几千年的陕北儿女,而且孕育出了灿烂的陕北文化。据考证,米脂绥德一带,不仅是汉民族农耕种植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且是陕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绥米文化”是陕北文化的核心说的就是这个理。历史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唐时,米脂小米为朝廷贡品。秋收之后,劳动人民唱着悠扬的陕北民歌,赶上驴、骡,将大量优质小米驮运至州府,再转送京都。但当年地处边疆的这一带因相对富庶,常被少数民族侵扰,所以留下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痛苦记忆。当然,也有中原民族抵御侵略得胜后的欢愉时刻,如苏轼在听到将领种谔米脂川大捷后赋诗《闻捷》:“闻说官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民间传说,在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出塞远征,途经米脂时饥渴难当,当地一名村姑送上一顿色鲜味美的“小米钱钱饭”就糯米枣糕,康熙大饱口福,将所食米汤和枣糕分别赐名叫“珍珠粥”和“凤眼糕”,演绎出帝王与米脂村姑的一段佳话。史载康熙念及戍边将士饥寒之苦,特赐予他们小米,并写诗“每见霜花侵晓日,最怜将士不堪寒”安抚,还御封米脂小米为当朝贡米。
在革命战争年代,小米与红色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小米和苦菜成为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战士的“生命粮”“革命菜”。
无定河水流出绥德,就到了地形更加复杂的清涧土石山区,这里的河道更加狭窄,河川谷地更少,可谓千回百转,“有底奔波无定在,忽东流了便西流”就是这一段的生动写照。不管有多少阻挡,无定河仍以她百折不回的勇气,穿过重重阻碍,最终在清涧河口村注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完成了她波澜壮阔的奔流历程,她将沿途所津润的荞麦米、大米、小米奉献给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也使中华文明逶迤绵延,生生不息,枝长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