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3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 (连载64)
○ 穆涛
  汉昭帝时期无和亲,匈奴提出和亲,汉朝不响应。始元二年(前85),“狐鹿姑单于欲求和亲,会病死”。“壶衍鞮单于既立,风谓(即捎话,非正式国书)汉使者,言欲和亲”(《汉书·匈奴传》)。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单于遣名王奉献,贺正月,始和亲”(《汉书·宣帝纪》)。此时,汉与匈奴关系已有本质变化,匈奴派重要使臣入汉“奉献,贺正月”。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首次以臣子身份入汉朝觐,“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汉书·匈奴传》),汉元帝赐王昭君嫁单于。这一年汉元帝改元,称竟宁元年。
  贾谊是汉文帝时的博士,相当于皇帝的文化顾问。他给汉文帝的奏折中,称和亲政策是“倒悬”,是跛脚,是偏瘫,是国之大病。
  天下之势方倒悬,窃愿陛下省之也。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蛮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供)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悬之势也。天下倒悬,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特倒悬而已也,又类躄(跛脚),且病痱(偏瘫)。夫躄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郡、北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很高爵位的人也不能免除徭役。复,此处为徭役,指戍边),五尺以上不轻得息(不能安居乐业),苦甚矣!中地左戍,延行数千里,粮食馈饷至难也。斥候者(瞭望哨兵)望烽燧而不敢卧,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而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于焉望信威广德难。(贾谊《新书·解县》)
  天子、蛮夷、首、足、上、下,这种观念是不妥当的,没有与邻为善的平等相处意识,但贾谊对国情态势分析有大眼光:“蛮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供)贡,是臣下之礼也。”听命于匈奴,大国丧失发言权。给匈奴奉贡,是臣子的行为,向他国俯首称臣,是屈辱。“中地左戍,延行数千里,粮食馈饷至难也。”由内地到边境戍边,长途跋涉千里,军费支出巨大。汉代中期时候,全国人口约四千五百万,常规部队仅七八万人,而与匈奴的边境线长达数千里,汉代不得已实施全民皆兵政策,国民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每年每人均有三天兵役义务。
  “而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于焉望信威广德难。”在有和亲纳贡的政策下,匈奴每年仍要大肆侵边,不知何时能止,大国之威从何谈起。贾谊无奈地发出感慨:“天下倒悬,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国家有难,无人能解,是国家没有栋梁人才。
  中国自汉代起,才开始以世界的眼光,重构国家的格局,这是汉代的大器之处,是“汉唐气派”的元点所在。但这个大是多么来之不易,历经了太多的韬光养晦和自强不息。对大国崛起之前压抑地带的反思与内省,应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
  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物产
  丝绸之路不是务虚的外交词汇,有很具体的实际内容。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了四年(1868—1872),之后写出了五卷本著——作《中国 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书中首次命名“丝绸之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汉武帝元鼎三年,这一年,丝绸之路的开拓人物张骞去世,公元127年是东汉汉顺帝永建二年,这二百四十年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的首个高潮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