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游——横山榆阳的大米
无定河在这一带把地形地貌切割成了形态迥异的两部分,在河的北岸,是沙漠边缘地带,黄沙为主;在河的南岸,则以土石山为主。夹在黄沙和黄土地带之间的无定河湿地,平坦开阔,绵延百余公里,生态优美,气候相对温润,是理想的农作物耕种区域。
横山段无定河的南岸,万里长城从东向西穿境而过,将两种不同的地貌分成了长城内外。当年,中原政权为了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派重兵布防长城一线,以至于这一带云集了南方众多戍边将士。但南方将士的饮食结构以大米为主,不习惯北方的小米及面食,于是不少人琢磨种植水稻,以解决吃大米问题。史载,从宋朝起,这里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北宋边臣吕惠卿上书朝廷,极言无定河一带农业价值:“今葭芦、米脂里外良田不啻一二万顷……其出禾粟多……”在驻防官兵的带领下,在河谷开阔地带广种水稻,效果显著,对保障边防军需、支援朝廷巩固国防起了重要作用。有“榆林之父”之称的明朝名臣余子俊抚治陕西时,除了带领民众大修边墙(即长城)外,还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大兴水利,把水稻种植区域从无定河两岸扩大到支流灌区。他从榆溪河上游引水,在红石峡崖边凿出泽被后世的“广泽渠”,将河水引入下游开阔地带,推广水稻种植。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在榆阳区鱼河镇榆溪河与无定河的交汇地带,形成了万亩水稻良田。
清朝李熙龄修编的《榆林府志》记载:“北粳凉,南粳温。北粳花开以夜,故性稍凉。……今惟榆、怀县有稻田。”《延绥揽胜》记载:“物产除谷豆稻黍外,农家多以畜牧牛羊为副业。波罗二十磕等村,良田肥饶,最利稻植,稻产最为驰名。”文中“榆、怀、波罗”等地,现在为横山、榆阳无定河沿岸。从记载还不难发现,这里种植出的水稻,同南方水稻相比,口感独特,品质优良,并且横山大米被认证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关于横山、榆阳一带大米口感好、品质优的特点还被两位皇帝见证过。据传,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巡边榆林卫,在榆林卫城凯歌楼上犒赏戍边有功将领,吃榆林名餐“全羊道”时,主食就是清香的当地大米饭;清圣祖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驻跸榆林卫时,御膳中的主食也是本地大米,康熙帝回京后还不忘香甜的无定河畔大米,特别加以赏赐,可见横山、榆阳一带的无定河流域号称“塞上江南”名不虚传!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针对这里空气流通好、光照好、自然天敌少的优势,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在稻田里养殖螃蟹的新型农业形态。稻田为螃蟹生长提供了天然饲料和栖息环境,能够提高螃蟹产量;同时,螃蟹在稻田里生长,可以有效去除田间杂草和害虫,螃蟹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助力水稻生长。这种稻蟹互利共生的纯生态种植、养殖方式,达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目的,还生产出营养丰富、绿色安全、令消费者放心的“稻田蟹”和“蟹田稻”。这里的稻田蟹不同于南方的大闸蟹,稻田里微生物多,天然食饵充足,加上水温低,蟹苗生长慢,所以虽然个头小,但蟹肉肥、黄满、膏香,更加绿色健康。
每到九十月份,这里的水稻陆续成熟,万亩水稻摇曳着金黄色的谷穗,与金色的阳光、金色的黄沙交相辉映;稻田里的螃蟹则不时从田埂下伸出毛茸茸的螯,享受舒适的河风,也宣示自己的威风;在稻田上空,时而有飞鸟翱翔其中,或是觅食,或是舞蹈……一幅幅稻浪滚滚、稻粒飘香、蟹美鸟乐的景象,描绘着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鱼米之乡”的丰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