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4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36)
○ 穆涛
  史官宣读周公写在典册上的祝祷辞:三位列祖在上,你们的长孙姬发得了重病,一定是你们想念他,让他到天上去侍奉你们。请让我姬旦代替他去吧,我仁厚能干,多才多艺,尤其擅于服侍鬼神,你们的长孙姬发在这一点上不如我。姬发如今肩负你们的使命和重托,做保国安民的事业。现在我通过神龟接受你们的命令,如果答应我的祈求,我就带着玉璧和玉珪赴死;如果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抛掉玉璧和玉珪。
  宣读祝祷辞之后,在太王、季历、文王神位前分别放置宝龟,进行占卜,三次卜辞均为大吉。周公向众臣宣布:列祖列宗保佑我们武王安然无恙!然后命令史官将写有祝祷辞的典册和卜辞密封于金滕匣匮之中。
  第二天武王痊愈康复。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单”,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以自己为人质,代替武王赴死。
  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管叔鲜散布流言,成王与周公之间产生隔阂。周公东居鲁国两年,这期间平复三监叛乱,周公写《鸱鸮》诗献给成王,诗中隐约含有成王听信流言的怨言,隔阂进一步加深。
  三年之后的秋天,庄稼长势很好,但临近成熟时候,雷电交加,大风怒作,庄稼成片倒伏在土地上,树木被风连根拔起。天降灾祸以噩兆,成王率众臣工筑坛祭天,意外发现了金滕匣匮中之前的祝祷辞。姜太公和召公找到当年的史官,史官回禀说:“这是事实,但周公命令我严守秘密,不得外传。”
  成王手捧祝祷辞,哭着说:“不用占卜了,仁厚的周公德行广大,感天动地。是我太年轻了,我要以国家礼仪亲自迎归周公。”
  自此后,成王与周公尽释前嫌。
  金滕
  《尚书》是纪言体史书,“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史通》)。但《金滕》这一篇是个例,情景呈现式的笔法如小说的叙事结构。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单。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滕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构筑洛阳城与“致政成王”
  公元前1036年,召公姬奭奉成王之命,由都城丰京(今西安)出发,沿黄河而下,实地考察洛邑的城建地址,完成地表整理和地基构建工作之后,周公赶赴施工现场,审核城址,举行奠基典礼,宣布开工命令。当年年底,洛邑第一期工程竣工。
  周朝历法的三月,相当于今天的农历正月,“周历”因袭“黄帝历”,以冬至所在月(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一月。洛邑是农历正月底开工建设的,符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再早些,天寒地冻,不利于土木施工,再晚些,不能保证年内完工。
  也在这一年,周公“致政成王”,完成摄政使命,周成王亲政。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丰京),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史记·周本纪》)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史记·鲁周公世家》)
  洛邑的城址,是周武王灭亡殷商之后,与周公一起选定的,因此《史记·周本纪》载“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武王克殷商之后,班师返回长安的途中,选定洛邑的城址范围,并依照周王室的结构布局做出规划,“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为什么选定这个地方,武王讲得很具体:“从洛水湾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无险阻,这里曾是夏朝人民的居住地。我南望三涂(九泉山),北望岳北,仔细观察黄河的走势,洛水、伊水在此交汇,这样的地貌合乎天象。”“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涸),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无室”(《史记·周本纪》)。
  武王选定洛邑作为丰京的陪都,旨在经由洛邑,强化对东部诸侯国的管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