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6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26)
○ 穆涛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指恢复西周礼制,回到西周的社会秩序形态。孔子对春秋以来,诸侯乱纲纪、废制度,国家分崩离析的现实深度忧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孔子曾经去请教老子,被上了一课:“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到达都城洛阳,就西周礼制请教老子。老子说:“您所讲的这些,具体的内容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些空泛的教条。今非昔比,君子得势可以顺势而为,生不逢时就随遇而安吧。我听说过一条法则,一流的商贾知道深藏宝物,有道君子知道雪藏自己。君子至德,大智若愚。乱世要做减法,收敛锐气与意气,放缓激进的脚步。我能告诉您的只有这些。”
  老子比孔子年长二十余岁,又担任过中央档案馆馆长,姿态和口气自然就虚高一筹。这一席话,深深影响了孔子,也让孔子感受到了老子的强大气场,回来后对弟子们发了一通感慨:“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鸟,我知道善飞。鱼,我知道善游。兽,我知道善走。善走者可陷于网,善游者可陷于钓线,善飞者可陷于矰箭。对于龙,我一点都不了解,他可能御风行于天吧?我今天见到老子,他是真龙。”
  孔子和老子都是看准了时代痛点的大人物,但处事的态度和原则有区别。生于乱世,老子主张遁隐,孔子主张力行。力行就是做好自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则由乱而治,秩序感就形成了。孔子这个主张的最大亮点,是君王要首先做好自己,“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的原则,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做君王该做的,臣僚做臣僚该做的,父亲做父亲该做的,儿子做儿子该做的。
  在孔子看来,一个君王,天天对老百姓讲规矩,自己却不知规矩为何物,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不仁。
  《论语》这部书,是孔门弟子的课堂笔记选粹。在这部书中可以明显见到,《尚书》和《诗经》是孔子授课的重要内容。
  《论语》中,直接涉及《诗经》的有二十余处。孔子的儿子伯鱼还讲了一个细节,一天,他在院子里溜达,孔子问他:“最近学诗了么?”他如实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不知道如何深入表达自己的见解。”“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尚书》则是浸入了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观念围绕着人的成长与成就而次第展开,包含人格理想、价值判断、思维形态、处事方法等诸多方面,而这一切被“仁”贯穿,“仁”是通过“君子”去体现的。“仁”和“君子”是《论语》中的热词,其中“君子”一词高密度被提及,多达一百零七次。在《尚书》中,“君子”是对在位官员的尊称,而在《论语》中,孔子又植入了“德”的理念。有位有德称“君子”,德不配位则反之。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凝练提出了“三戒”“三畏”“九思”,这是具体讲“君子”德行的: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尚书》和《诗经》从最初作为教材用于教学,到升腾为哲学思辨,经过了孔子几十年的思考与社会实证,到晚年时候,毕其一生智慧终于编辑删定而成两部经典。因此钱穆先生盛赞曰:“其学既非当时一般士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当时一般士人之所为教,于是孔子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特立新创的第一个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
  《尚书》与《诗经》的劫难与再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终结了长达五百五十年的国家分裂,这是他的卓越贡献。但建立了大国,却没有构建大国思维,几乎在所有领域,实施苛刻严酷的禁锢措施,削足适履,极权管控。一系列的乱作为导致人心散尽,政权迅速瓦解。公元前207年,小皇帝子婴即位第四十六天,向刘邦投降,一个月后,他被项羽割下了脑袋。拥有超强军事力量的大秦帝国,统一国家后为什么仅仅存在了十五年,这成为后继的中国王朝高度警惕的焦点问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