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5日
陕北的木匠
○ 宋增战
  在生产力低下的上世纪,陕北民间应运而生了许多匠人,木匠就是其中一种。木匠师傅们走乡串村耍手艺,给别人割门窗、做家具,吃香喝辣,盘上桌下,完工后还有一沓沓票票揣进怀中,很受人尊重,日子也过得滋润。
  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木匠们留下的痕迹。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居住的楼房或者窑洞、农村修建的庙宇都要安装门窗,或者要搞一些装修,室内所需的桌椅板凳、门箱竖柜、风箱饭桌等家具,都离不开木匠。曾经人们驮用的柏木水桶、升斗格子、牲口鞍架、织布机子、纺车、迎人花轿、架子车、扇车以及入葬棺材、墓桌等,都是木匠做的。
  陕北木匠一般由师徒二人组合而成,也有引两个徒弟的。心灵手巧的徒弟两三年就出师了,头脑笨一点的就得三年五载,有的一辈子也学不成个好木匠。年轻人初学时要磕头拜师,出师时要叩头谢师,师徒间不能开玩笑。当学徒时,徒弟不挣工钱,出师时师傅给徒弟准备一套工具。
  我小时候见过许多木匠。长大后我的挑担、小舅子都是木匠,所以对木匠这门手艺了解得就多。我的挑担郝富强(绥德县中角镇梨树塌人)是木匠行业里有名的一把好手,他给我说,“木匠的工具种类繁多,大大小小约有几十种 。最主要的是尺子、墨斗、推刨、凿子、斧子、铁锉、大小锯子等,重量够几十斤。”有歇后语说:“斧子锯比本领——各有各的用”。
  我有一个朋友叫李俊喜,吴堡县寇家塬镇前胡家山村人提起他的名字“窗窟窿上吹喇叭——名声在外”,是吴堡有名的好木匠。他是吴堡县政协委员,吴堡县实业门窗的传承者,他说:“单以一架普通的门窗而言,一个好木匠在材料的使用上悉心谋划,做到心中有数,在大材不可小用的前提下,合理用料,节省使用木材,门窗完工后,不能也不可留下太多的残余废料。好木匠先从大材料着眼,平戗需一丈三尺多长,六寸宽,约二寸厚。一般需要槐木、椿木等硬正的材料。再就是门立戗、门槛、窗立戗和圆戗等。窗棂、窗格等都可以用较细的柳椽子等料。”
  听他说,门窗分两部分,平戗以上部分,中部是天窗,有双扇开的,也有单扇开的。窗棂的做工,有要求富丽堂皇的雕镂的精致活路。一架要求上乘的门窗,创作出“万字格”“三交格”“丹字格”等的图案,不仅要求木匠师傅有过硬的雕刻手艺,还要有超强的想象能力。天窗顶部的圆头木板,以刀镂空穿透,开洞是为“天眼”。天眼不能堵塞,寓老天长久睁着神眼。同时,此天眼既有流通新鲜空气的作用,还有透光照亮的益处。平戗以下部分是炕窗、门。门有单扇门也有双扇门的,有简单的门,也有复杂的门,复杂的门上雕刻一些花花雀雀。
  如今木匠用的大锯小刨早已被现代化的电锯、电刨等机械所代替,一些常用的门窗、日用的木器家具,也被一些耐用的漂亮的铝合金、塑钢、无缝木工板等所取代。木匠咝啦咝啦的拉锯声,木匠板斧噼噼叭叭的砍伐声,渐渐稀少。时代的变化让陕北不少木匠改行,零星地留存一些木匠,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