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5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20)
○ 穆涛
  十
  《春秋》,天子之事也。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这三句话是孟子对《春秋》的学术定位,他讲了三层意思:《春秋》这部史书是剖析世道和世事的。圣贤治世衰落之后,《诗经》的醒世之功被淡化,粉饰浮华之风弥漫。迷惘而失去方向感的时代里,真是万幸,《春秋》问世了。孔子所著《春秋》,是有一定震慑力的书。
  在董仲舒的认识里,《春秋》既是史书,也是治世之书。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春秋》研究专家,是当年的“五经博士”,他把《春秋》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十指”,即十种要旨。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系也,王化之由得流也。举事变,见有重焉,一指也;见事变之所至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别嫌疑,异同类,一指也;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一指也;亲近来远,同民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质,一指也;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天之端,一指也。(《春秋繁露·十指》)
  《春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天下之大,世事变迁之博,广有包容,概括起来有十种要旨:记录世事变迁,择重略轻,此为一旨;察世事变迁所涉及的社会诸多层面,此为二旨;根据世事变迁的态势,梳理归纳治世的原则,此为三旨;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强干弱枝,固本疏末,此为四旨;观察世事变迁的基本方法,是辨识嫌疑,区分异同,此为五旨;治世之首要是发现人才,以及对人才的因能任用,此为六旨;治世的长久之道,是亲近抚远,安定民心,此为七旨;治世的理想状态,是承袭西周制度,返璞归真,此为八旨;治理人间事须循守天地运行的四时大序,之端,即以春为始,春木生火,火为夏,此为九旨;为国家著史,须明确指出治世者的失误导致的恶果,切中时弊,明察乱象,并纠察恶果的成因以及影响,此为十旨。
  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见事变之所至者,则得失审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则事之本正矣;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别嫌疑,异同类,则是非著矣;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则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质,则化所务立矣;亲近来远,同民所欲,则仁恩达矣;木生火,火为夏,则阴阳四时之理相受而次矣;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则天所欲为行矣。(《春秋繁露·十指》)
  中国古人的意识里,天地为大,民为重。重视民生,则百姓心安;考察世事变迁涉及的社会诸多层面,则见得与失;因世事发展态势而施治,可以正本清源;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国家秩序井然守度;别嫌疑,异同类,则是非卓然显见;礼贤尚能,则百官有节;承袭西周制度,则宣民教化有道;亲近抚远,安定民心,则仁行天下;以春为天之端,则阴阳四时交替守衡;切中时弊,明察乱象,是替天行道。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董仲舒关于《春秋》写作动机的一段话: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董仲舒年长司马迁约三十五岁,司马迁尊称“生”,汉代称呼中的“生”,依唐人颜师古考注,是先生,“生,犹言先生”。我听仲舒先生说:“周朝的政治衰败之后,孔子出任鲁国司寇(司法部长),诸侯陷害他,大夫排挤他,孔子自知谏言无门,政见无路,于是考辨评述二百四十二年历史的是非得失,作为世人行为的规范。《春秋》一书中,贬抑昏聩天子,抨击无道诸侯,声讨失德大夫,以彰显王道。”
  司马迁身为西汉的首席史官,倍加推崇《春秋》: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