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2日
余公与长城
○ 王亚红
  陕北黄土高原上一道蜿蜒的长城和一座座墩台古堡,似乎仍在诉说着曾经的金戈铁马和鼓角争鸣,揭开这段波澜壮阔的神秘历史面纱,一位五百多年前镇守这里的父母官余子俊,在这方土地上修筑长城的卓越功勋被人们所铭记。余公本是明代名臣,临危受命担任延绥巡抚,在塞北边陲修筑长城,榆林因修这段长城而设,这段长城因榆林而生。余公之壮举使得榆林数百年间迅速发展,才有榆林今日之辉煌,后人亲切地尊称余公为“榆林之父”。
  明成化年间,来自草原的蒙古部落频繁沿着无定河侵入榆林、宁夏等地,面对蒙古骑兵的来去无踪和防不胜防的侵略抢夺,边塞百姓苦不堪言,延绥边防守军举措全无。于是,余子俊临危受命担任延绥巡抚,从西子湖畔的杭州来到危机四伏的延绥镇。
  “可怜无定河边骨”,余公来到延绥镇后,看到无定河边流离失所的百姓,感到无比痛心。他阅读大量边防资料后,认为河套地区辽阔空旷,蒙古势力进退灵活,武力“搜套”耗费人力物力,收效甚微,不如修建边墙、墩台等防御系统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于是,他先后四次上奏朝廷,直陈“修边、迁镇”的好处,最终明宪宗同意了余子俊的建议。
  余公无数次徘徊在丘陵沟壑间,无数次沿着边防营堡走访巡查,无数次沿途跋涉丈量,决定沿边筑墙建堡防御蒙古部落。从连绵的丘陵到一马平川的草原牧场,生态环境复杂,在如此多样的地貌上修建长城,在当时人力为主的时代,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余公深知修边困难重重,可从边塞安宁和百姓安居的长久利益出发,修筑长城势在必行。
  在一道发往朝廷的奏折中:“士无完衣,苦寒特甚,特请运胖袄鞋袴各二万五千一百余副,分给优恤。”我们可以想象,因为天气严寒,余公特为几万民夫申请宽大的棉袄,他也定是与民众一起在陕北的冰天雪地中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担当。只有军民同心,才能众志成城,只有亲临实践,才能谋划出最佳策略。“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几万民众遇山铲削,逢谷填壑,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将一座座营堡连接成一道完整的长城防线。随后,余公不畏艰难险阻,马不停蹄修筑了东、中、西三路边墙,一座延绵千里的长城出现在陕北大地,明朝终于在饱经忧患的西北边陲,筑起了一道有形防线。
  当蒙古骑兵再次前来劫掠,眼前是一道坚固的长城,四处都是烽火墩台和无法攻破的堡垒,昔日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在长城的阻隔之下,进退两难,收到警报的长城守军全线出击,取得胜利。长城对蒙古部落起到了威慑作用,维持了河套和陕北地区的和平。后来,宁夏段长城也在余公的参与下完成,其他段明长城大多也是循着他的思路先后修成。这是一道维系天下平安的防御体系。余公不顾个人安危,不畏丢官受罚,高瞻远瞩修边筑城的壮举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自此,榆林这块饱受兵戈之苦的边塞之地,开始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迎来了新的契机。
  余公将延绥镇的治所迁至榆林,使军事防御防线向蒙古推进数百里,坚定扼锁西北防线的咽喉。他将墙内土地分给军队屯垦,年获粮食六万石有余,增强了军备又节省了军费。随着边塞人口渐增,余公因势利导,弘扬文化,倡学兴教,从而使原来小小的榆林庄成为雄踞一方的“塞上重镇”,为榆林日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下了扎实基础。
  余公为鼓励人口迁往屯田,在城北开渠引流,让湖里的水广泽生灵,凿开的山涧叫红石峡,两边凿修的水引流而下与无定河合流,又称“榆溪河”。在凿峡引水后,余公与将士一起种植果蔬,到处是林茂粮丰景象。如今,红石峡已是塞上旅游胜地,峡谷两岸,绿树葱郁,峡谷之中,河流奔涌;榆溪河水仍涓涓不断,灌溉着城郊十几个村庄的万亩良田。
  “当官应如余子俊,为民留下千古名”“尽心边计,数世赖之”都是对余公功绩的高度评价。余公修边、移镇、凿峡的伟大功勋被历史和人民所铭记,榆林人民在榆林沙河公园建立余子俊纪念馆,全面展示了余公在这片土地留下的丰功伟绩,供人们缅怀学习。
  如今,陕北高原上余公修建的夯土长城已不再巍峨,但从断断续续的残垣断壁中,我们仍能感受到昔日长城防御系统的严密,屹立在山顶上连续不断的烽火墩台,似乎还在诉说着往日的刀光剑影。余公已去,伟名永留,长城可以作证。余公已去,长城仍在,正如余公精神,早已熔铸成榆林人精神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