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庆之夜,CCTV新闻频道播出了一部介绍西安的专题片《城记·西安》,由赫赫有名的白岩松主持。长达1小时的片子拍得很别致,是通过对5位西安居民(大学生、农民、台胞、摇滚歌手和文化人)的专访,来展现西安既古老又青春、既传统又时尚、既历史又现代的风貌。西安的有关方面显然对这部片子很重视,事先在报纸上发预告,事后则以《西安这座城,值得你深爱》的通栏大标题加以评述,本地电视台也进行了重播。也因此,作为文化人接受专访的我,就受到了较多朋友的关注。
接受CCTV专访的地点是寒舍的客厅和书房。片子播出以后,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发来短信:“商老师很喜欢瓷器啊……”显然,他是从专题片里,看到了我家里到处摆着的瓷器。我数了一下,在不算太大的客厅里,厅柜、茶几、窗台还有地面上,大大小小的瓷器,竟然有三四十件呢!不喜欢瓷器的人,能如此行事吗?
也许有人会说,瓷器是中国的杰出发明,作为中国人,当然会喜欢瓷器。但我要说,鄙人的喜欢瓷器,与爱国无关。火药还被列入了中国所谓的四大发明,但我对用火药制成的爆竹、烟花等,就统统不喜欢,好像不能据此说我不爱国吧!
其实,我的喜欢瓷器,是缘于这样一种观念:人世间一切珍贵的东西,几乎无一例外是美丽而又易碎的,比如爱情,比如瓷器……大概正是缘于此吧,因美丽而又易碎才显得格外珍贵的瓷器,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珍爱的宠物。
熟悉我的朋友大都知道,区区在下还是一介低层次的集邮爱好者。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那一旦碰到了以瓷器为题材的邮票,不就会双倍喜欢了吗?的确如此。
比如,1999年4月,《钧窑瓷器》纪特邮票的发行,就让我不胜欣喜。
对钧瓷,过去我是一无所知(现在也所知不多)。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的一篇文章在河南获奖,奖品之一是尺把高的钧瓷瓶一尊。瓷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釉色为成色很好的鸡血红,以此为嚆矢,我对这种厚重、沉稳的瓷器遂一见钟情,并陆陆续续购置价廉且还看得过去的钧窑瓷器。记得有一次,距我住处不远的一家钧瓷专卖店倒闭清货,我闻讯赶忙前去,还拉了几个朋友帮忙砍价。果然是人多力量大,结果硬是让老板把骆驼卖了个马价,我背着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瓶子满意而归。只是事后又想:这该不会有乘人之危之嫌吧!
除过前面提到的那尊在河南获得的奖品瓷瓶外,还有一件漂亮的钧瓷是来自朋友的慷慨馈赠。一次,去油画家林安龄的工作室聊天,适逢他刚从河南买回一些钧瓷,遂得以先睹为快。其中有两个小碗,经窑变以后,釉色瑰丽多彩,图案出神入化。通过以往的阅读我知道,钧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这两个小碗正是如此,真是妙不可言啊!见我爱不释手,林安龄说:“见一面,分一半。你挑一个吧!”如今,这个钧瓷小碗就安放在寒舍客厅一个显眼的位置,闲时把玩,真是感觉好极了!
当然,最好的钧窑瓷器,是在博物馆里,我们想隔着厚厚的玻璃看一眼也不容易。正因为这样,把钧瓷精品搬上邮票,就使得像我这样的钧瓷爱好者随时随地都能够聊胜于无地欣赏一番;更何况设计巧妙、印制精美的邮票,也是足以陶冶人心灵的艺术品,瓷器和邮票结合,当然就成为了强强联手的佳制。
1999年4月发行的《钧窑瓷器》纪特邮票共有四枚,所展示的分别是出戟尊(北宋)、尊(北宋)、双耳炉(元代)、双耳连座瓶(元代);皆为钧瓷的传世精品,不但造型各具特色,而且釉色也包括了天青、月白、宝石蓝、鸡血红这么一些钧瓷的代表品种,很能让人对钧瓷“窥一斑而知全豹”。另外,这套邮票还是1999年3月1日外埠平信邮资调整为0.8元后的首套符资纪特邮票,别有一种收藏意义。当年这套邮票首发时,我格外多买了几套,陆续送给了那些像我一样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的朋友。
12年过去了,前不久,在网上读到一条消息,得知一种叫作《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的邮票发行12周年纯金珍藏版横空出世,将在第七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艺术节上惊艳亮相。据称,这一珍藏版限量发行888套,每套售价8889元,并特别强调“之后增值空间将更加惊人”。哈哈,这么好的发财机会,让给别人吧,我嘛,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