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7日
于方寸间 得刀笔精要 ——朴堂篆刻印象
○ 王宏伟


  王春生
  1977年生人,号朴堂,陕西商洛人。自幼受祖辈熏陶,酷爱金石书画,少年时期开始接触书法篆刻,数十年不辍。篆刻初学文彭、何震、赵之谦以及吴昌硕等明清一路,后受友人影响而转向王福庵、陈巨来等工稳一路。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2017年陕西省第五届篆刻展、2021年第五届全陕青年书法篆刻大展暨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等。

    篆刻《喜怒哀乐 不入胸次》

    篆刻《草俱怀远志树亦解相思》

    篆刻《不畏浮云遮望眼》

    篆刻《庼淑堂》

    篆刻《平凹所藏 集汉斋》

    篆刻《山阴游子 绍兴酒徒》

    篆刻《嘉祥延集 陈克湛印》

    篆刻《沉醉花间一榻幽》

    篆刻《弘庵所得金石之记》

    篆刻《书田无税》

    篆刻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篆刻    《荡胸生层云》

    篆刻    《至诚无息》

    篆刻    《闻过则喜》

    篆刻    《贾平凹》

    篆刻    《江山如月》


  我总感觉,我与春生兄的缘分似乎有些冥冥中注定的意思。
  2016年夏,我独自游碑林,结束后出门右转便是一条文化气息浓厚的巷子,这样的街道我向来是不会错过的。傍着碑林,这里确实也琳琅满目,煞是热闹,但一路下来,可观者也真是有限。兴将尽时,无由钻进一家店铺,在临墙的一侧注意到一幅署名《朴堂印存》的印屏,甚是雅致,便顿时驻足细品。转身后,柜台的里面坐着一位一眼看去就知是关中人的汉子,展柜中摆满了刻好的印章和石料。我本是不善交流的人,彼时却一句两句地和他交谈起来。看过印章谈过话后,我立即请他治一方印,并另外挑了两方刻好的。临别的时候,他递我一张名片,我始知,刚刚为我治印的这位西北汉子叫王春生。
  之后,我们一直没有断了联系,不时相互探讨交流艺术,也请春生兄为我再治印。在此过程中,春生兄的认真和专研我亦领教学习,因为与请托之人反复商讨印稿的篆刻人我还真不多见。
  其实我对篆刻,算是一个门外汉,偶尔操刀,立刻感到刀法生拙,没几下就败下阵来,因此也从未刻完过一方完整的印。但由于书法的关系,我常翻看些篆刻的书报,其实也就是略知而已。但就所见而言,篆刻在当下也是别开生面,样式多得很:既有深研汉印,在权变中寻找出路的,也有取法古玺,在如何化用于己中经营思考的;既有取法近人,在篆刻语言上探索突破的,也有化古为新,向民间艺术汲取营养而面目一新的。概而览之,十足的面貌多样,真应了启蒙老师教给我们的那句话: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春生兄之印,我所见多为工稳一路,介绍于行内人,一眼便认出,得王福厂、陈巨来之精要,如《闻过则喜》《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不畏浮云遮望眼》等,布篆妥帖,刀法精炼,又不失心营意造,与春生兄之为人似乎相得益彰。西安文蕴深厚,随处皆有古趣,此番地利之便,春生兄自然也用之于篆刻中。我亲见他有一路印仿、临汉瓦当,或以鸟虫篆文入印,或融砖铭意味于其中,古意盎然,仿佛透着西安的神韵,颇为可观。
  春生兄自然不是固步就封的艺匠,他多次在电话中和我谈及自己对篆刻的追求、对艺术的理想。近来,他寄我一本《朴堂印存》,加之之前所见,似乎有些印又有新的追求和变化,我说不准是否有些印透着吴昌硕的手法和意思,总之是变向苍厚朴拙,恰在印证其“朴堂”这一斋号了。就我所闻所见,艺术上崇古向贤,又注重学习时人之长,兼容并蓄,力图为己所用者,多半乃正途贤士,持之以恒,有所成者也不在少数。就此而论,春生兄之篆刻也让我这个行外人充满了期待。
  艺术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手艺人,在于其自身得之天成又不断蒙养。天成者,先天禀赋是也,蒙养者,后天修养提升是也。春生兄着力于篆刻,却不将全部精力孤立地抛在刻印上。他勤修书法,于篆书用工甚勤,钟情于老缶,在行草上也广泛涉猎;他自觉读书,努力博闻广识,偶因需要捉笔行文,文字自然流畅,颇有兴味。当下,不少人都在哀叹传统艺术文化含量的匮乏,但我想,只要有春生兄这样的人在孜孜以求、安守正道,流传了数百年的艺术终究不会让当代艺术人蒙羞的。
  当今,城市文明、流行文化似乎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包括艺术家在内的知识阶层也不得不受到深刻的影响。很多篆刻艺术家为了引人注目,举全力着意视觉效果,讲究印面的构成关系,刀法、布局皆有所新。我以为这些都未尝不可,换着是鄙人,亦会如此用功用力,但要紧的是,不能流于一种虽得其“悦目”却难以“赏心”的浅显追求。而春生兄多年来沉静于篆刻正脉的专研实践,以蒙养之心对待艺术,在刀笔和墨海中探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似乎多少与喧闹的周遭形成某种对比。我忽然想到,徐冰先生曾在某电视节目中说对待艺术创作,“要认真做,用心做”,春生兄不就在用心实践着这句肺腑之言吗?
  当然,相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春生兄的篆刻还会有很多的可能,他之所以勤奋执着,不倦于此,恐怕也是要想创造更多的可能吧。我相信,围绕着篆刻、围绕着传统艺术,他会自己指向更高的目标,投入精力,不断精进,走出一条更广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