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7日
再逢华山
○ 张静
  癸卯年之秋,时隔近二十八载之后,我第三次随着采风团踏上了华山。眼中熟悉的景色让我如见故人一般,但言行举止不再有年少时期的激情和热望。故而我小心翼翼地跟随在文化大咖、文学大师们的身后,看着他们揽胜华山,品味华山,畅想华山,华山之神韵、之绝美、之奇峻、之深邃就这样走近了我。这样的心情,让我多了一份崇敬、敬仰和追忆,更多是一份被华山拥抱和轻抚的宁静感和安稳感。
  在西峰下,简单的启动仪式后,一行人开始了上山。不同的是,当年的步行上山变成乘坐滑梯和索道,极为方便,省去了很多攀爬的劳顿感。不过,还是蛮怀念当年登西峰的情景:夜越来越深,山越来越陡,登山的路由坡路变成台阶,其中一段的倾斜度几乎为90度,犹如从天上掉下的梯子,只能用手紧紧抓住台阶上的铁链子,手脚并用,往上爬。那时年轻,只觉得这样的攀爬满刺激的,身后面不断有人提醒同行的人:抓紧铁链,脚踩稳当,当心掉下去。很快,刺激过后,便觉得辛苦和艰难了,一边爬,一边问走在前面且来过华山的人,到西峰还要多久。回答常常是:“不远了,坚持就是胜利,无限风光在险峰呢!”但总是到不了,很快我知道了,不管是陌生的还是熟悉的,只要一起行进在华山的路上,都会用这种不约而同的鼓励和打气,相互增加信心,消除疲顿。于是,我们不再气馁,继续耐着性子,竟然一个都没有掉队。
  在华山,自然不能抹去它的仙气与脉象。诸如陆老师说到,这华山就是通仙的所在,当然是有出处的,它们更多来自西峰美丽的神话传说。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当年用双脚丈量过的斧劈石就在不远的地方,但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远远看着它被拦腰断为三截的模样,只是我当年只顾欣赏险峻风景,并没有太多关注这些影响华山丰富内涵和人文意蕴的遗迹和佐证。
  第二日的北峰,稍微容易些,因山上常有白云薄雾,故雅称云台峰,海拔1614米,山势峥嵘,凭栏眺望,却见那云层层叠叠,只有一条小道和南边山峰相通。在北峰口石牌坊上刻有“北峰顶”三字,一群又一群的游人竞相在这里打卡留念。南边是著名书画家张大千兄弟游华山题刻。入北峰的蜿蜒石头台阶上,只能容两个人并排通过,道上依然人来人往,两边石柱上布满铁链,以保护游客登山安全。由于时间关系,我在华山的行程止步于苍龙岭下,身旁的卢老师也觉得遗憾,只能相互安慰,以后有机会再来。然后,再次远望蜿蜒盘旋的苍龙岭,由于不是大晴天,苍龙岭在我的眼前呈苍黑色,笔直插天,好似苍龙腾空,行人也黑压压一片,将手机的拍照功能放到最大,可以看见山石上有许多碗口大的石窝,错落有致,是古时没有石阶时所谓的路,没有一点回头路的迹象,忽而想到《智取华山》中的英雄们,心中的敬重和仰望也油然而生,这华山是一座英雄山啊。
  下山的索道上,我和一对华发老人坐在了一起。当滑索几乎垂直下落时,由于失重,人的身体会时不时地颠簸一下,这时,老伯紧紧抓住老伴的手,让靠近他一些。心里忽而一热,问及老人来自哪儿,老人说,来自江苏,今年已经快80岁了,说完,对我一笑,来华山一趟,这辈子,没有白活,可以安心地走喽。这是我在华山上听到最动听的一句话,甚至,告别华山时,我也在想着,若是我到了80岁,是不是还会有人陪着我一起,再上一次华山?
  下了滑索,去取被抓拍的照片,看到旁边的墙上,装裱着一张金锁关的全景照片,如腕口粗的铁链和山体一并蜿蜒着,上面挂了很多铜锁或者铁锁,意为“同心锁”“连心锁”“平安锁”“富贵锁”……这些锁或大或小,正面刻着锁主人的名字和时间,锁的背面,或一笔一划、或洒落随意地写着一些祝福和相爱的词语,似乎世间所有的温暖纯良和情深意长都在这一把锁上。那一刻,有风吹过,锁上的红色丝带也在风中摇曳。或许,这是华山柔情的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