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画家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每当你想要外出写生,总为去哪犯难。一来风景优美的地方往往交通不便、人迹罕至,二来寻找崇山峻岭间的小桥流水、田坝人家这些能入画的写生地并不容易。
“去石泉县的后柳古镇吧,据说那里有起伏连绵的群山,宁静宽阔的水面,神秘险峻的峡谷,底蕴深厚的文化,是个不错的写生地。”
仲秋时节,在圆满完成今年中国中亚峰会西安主会场巨幅主题绘画作品《辉耀秦岭》的创作任务后,在省政协委员、陕西雷珍民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雷婉萍和省政协委员、西安天然汇艺术馆名誉馆长王肖峰带领下,我与画家李晓鹏、兰强、明亮一行,相约赴石泉县后柳水乡写生。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生源于五代时期“初工画无师,唯写生物”的滕昌佑,他首倡以实物实景为对象,通过心与物的交融,以“目识心记”将来源于大自然的物象提炼升华为绘画作品。
傍晚,夜宿中坝公社客栈,条件虽谈不上优越,但画家们聚在一起,听中坝河流过的水声,拥大峡谷吹来的秋风,望天空中挂满的繁星,深深感到,艺术的生命来源于生活,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正是强调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来自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认知和感悟。
第二天一大早,当我们推开房门的瞬间,只见昨日还秋高气爽、山清水秀的中坝,此刻却是薄雾扑面、烟雨蒙蒙,仿若仙境。在农家乐吃罢早饭,我们寻问何处风景最美?农家主人自豪地说:“这里处处皆美景,景景可入画,你们算是来对地方了。”
我们驱车驶往中坝大峡谷、周家寨方向,在快到山顶的一处宽阔处安营,只见眼前呈现出一幅壮阔的画面:老旧的村民屋舍,传统的青瓦白墙,新建的田畔人家,还有房前屋后的几亩薄田、几棵老树、几缕炊烟,连同那如黛的远山,秋染的层林,含烟的近水,瞬间令画家们心动手痒、激情难平。不一会儿,这如画的风景就被他们用平近高远的视角,用浓淡干湿的笔墨,用青绿浅绛的设色,一幅幅跃然纸上、呈现出来,引得路过的当地村民驻足围观、啧啧称赞。
后三天的写生都是在后柳古镇进行的。这里距离石泉县18公里,位于秦岭腹地、汉江之滨,始建于唐宋,曾盛产桐油。镇域内有中坝大峡谷、石佛古寺、香柏石岩、燕子洞等景点,又因三面环水、水乡风情浓郁,素有“汉江水码头”之称,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镇、陕西十大旅游名镇。
连日来,虽秋意渐浓、秋雨连连,为户外写生带来了诸多不便,可面前云横秦岭、雾漫汉江、古镇烟雨、秋田古屋、江枫渔火、层林尽染,这恰似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令画家们顾不上秋风寒意、顾不上江上泛舟、顾不上享受美食,在江边连廊、在古宅老街、在田间地头,纵情挥毫间,摹画着来自秦岭深处的绝美之作。
自古至今,中国传统绘画中写生都是一件实足的“苦差事”,由于置身山野,有人因蚊虫叮咬,手背红肿得握不住笔;有的一天下来,腰酸腿痛直不起腰;还有的感冒发烧、肠胃不适。但出自他们手中的三十多幅写生作品却是沉甸甸的。近两年来,从他们团队创作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巍巍秦岭》,到西安火车站候车大厅《关中十景》《圣地新辉》,再到中亚峰会主会场的《辉耀秦岭》,这些艺术作品的成就,无一不得益于他们常年深入秦岭、深入生活,坚持写生。看来,他们已深谙了其中的秘诀,并将继续坚持下去。
也许,不久的将来,一个依托后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建设后柳写生基地的蓝图终将绘就,让巍巍秦岭深处再多一张亮丽的名片,让更多艺术家们外出写生不再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