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8日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连载
书房沟(60)
○ 李巨怀
  天冷了,书房沟的风像长矛般锋利,一夜过后,山野里的绿色便褪得干干净净,大地又一次把它那满是沧桑的胸膛裸露出来,龙泉河的水流比秋季舒缓多了,每当早晨,无处不在的霜气,便把整个书房沟罩得严严实实,连那枝头上稀疏的柿叶也透亮透亮的。
  西安城比西府地区更多了些许寒意,西安城早就成了国共两党明争暗斗的桥头堡,千年古都的上空整天乌云翻滚,寒风瑟瑟。国民党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一年就在陕甘宁边区制造了一百五十多起摩擦事件。西安市内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一下子成了风雨旋涡的中心,随着办事处副官王克等同志的莫名失踪,国民党特务已经从原先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中公开跳了出来,白色恐怖使共产党的许多外围组织遭受到了空前的破坏。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原先把西安作为投奔革命摇篮的中转站,可随着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黑色铁幕的一天天密实,许许多多的进步青年一进西安城,就成了国民党特务跟踪盯梢的对象,有些学生还未找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地址,就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运气好一些的进步青年被送进了感化院或直接被遣送回了原籍。
  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下,王武自然而然遇到了许多他先前根本没有预想到的困难,面对如狼似虎的特务宪兵,他还是差一点儿露出了马脚。王武实在没辙,才说是去工商时报社找做记者的姐姐,谋一份差事,城门口的官兵才半信半疑地把他放了。
  在北风呼啸的傍晚,王武磕磕绊绊找到王芸就职的工商时报社编辑部,眼前的一幕叫他惊呆了:原来因为工商时报社倾向革命,编辑部两天前刚被国民党特务捣毁了。看着一片狼藉、满目疮痍的编辑部,王武的心一下子冰凉冰凉的。他来西安前,早已做好了满腔热忱投身革命的思想准备,做好了抛头颅、洒热血的思想准备,但没有想到,他面临的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窘境。王芸在哪里呢?帖礼志在哪里呢?偌大的西安城他仅仅熟识这两个人,是他们把他引上了革命道路,而在他全身心地想置身革命洪流的时候,却找寻不见自己的引路人,从未离家出过远门的王武能不心急如焚吗?
  在城门楼子遇到的盘查和眼前的一幕叫王武即刻感受到自己处境的艰难,夹衣兜里的银圆早已被如狼似虎的城门宪兵掠了个精光。望着一会儿就闭合的天幕,再瞧瞧铁桶般坚固的城墙,王武一下子感觉到自己犹如汪洋中的一条小船,已经彻底没有改变命运的能力了,只能坐以待毙。咕咕直叫唤的肚肠使他不由得把皮带紧了紧,舔了舔舌尖,四下张望起来。就在他万念俱灰、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一位身着满身补丁袈裟的老僧飘然间立在他的身前。
  “施主莫不是有难处?”
  老僧说话的同时,看了看王武,又瞧了瞧工商时报社的旧址,一副探询的样子。
  “师父,我是从西府来西安找我姐的,没承想我姐供职的地方变成了这样,带的盘缠又叫城门口的宪兵抢了。”
  王武一脸委屈满心懊恼地诉说着。
  “小施主,花开不如花落好,退步原比进步高,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小施主,非空也,非不空也,境也。”
  老僧眺望着已经没入夜幕的钟楼,淡淡地自言自语起来。
  “师父,感谢教诲,浅草没马蹄,弟子一时之羁绊,叫大师言中了。”
  王武此言一出,老僧刚还迷离的眼神陡然间目光如炬,盯着王武满腔的欢喜。
  “施主,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方能在滚滚红尘中让佛法不坠。”
  老僧如机锋辩禅似的认真起来,没等王武回答,又一次来了兴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师父,不思不知,无我无物,弟子知道去路了。”
  王武从小在龙泉寺和母亲的诵经声中打的佛学底子,终于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派上了用场。他没有回西府,而是跟着老僧去了老僧挂单的草堂寺。既然毅然决然地跨出了书房沟,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目前要紧的是先找下藏身的好地方,再图他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