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
姜嫄古祠全景
先正达育种中心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的杨凌,是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原始村落定居。《史记·周本纪》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
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里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在这个展览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我们透过历史的脉络,感受先贤的智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杨凌在中华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寻踪坎家底
坎家底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位于杨陵区李台乡坎家底村。遗址以新桥路为中心,东西200米,南北15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地势平坦。在坎家底村北的砖瓦窑场用土的断面上,可见距地表50厘米以下厚2米左右的灰坑和文化层。灰坑宽约1—2米,深2米左右,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较厚,暴露明显,原瓦砾层叠压其上,一般厚约0.5米左右。出土的遗物可辨器形的有:石刀、石斧、石球、石锛,陶鼎、陶鬲、陶罐、钵、盆、罐、尖底瓶等,劳动工具、生活用具等一应俱全。
而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采集、打猎到农耕、畜牧。生产方式的改变致使人类社会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城市文明和国家。同时,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代替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这种磨制技术的发展,使得石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功能更加多样化。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陶器的出现,也为农业的兴起、城市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外地朋友可能不太熟悉坎家底遗址,但如果你来过杨凌,对教稼园里举着金黄色谷穗的后稷雕像应该会有印象。对,坎家底遗址就在教稼园南门一带,这里正是古邰国的一部分。杨凌把教稼园建在这里,为后稷再塑金身,目的在于激励后人把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传承下去。
姜嫄有传说
从教稼园往东南方向前行6公里是杨凌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由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再西行6公里,就来到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这里既是农神后稷的封地,也是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姜嫄村,地处周原东南角下,距渭河北岸约三里的第一台地上。这里土地平整,渠道纵横,土壤肥沃,粮棉稷谷生长良好,庄稼茂盛。
该村西堡子南边台塬边上有一棵老皂角树,树高十余米,有两围多粗,树冠数十个平方米。从树的长势估计,这棵树至少也有百年的历史了。树的根部被水泥砖花墙围了起来,树的西侧有两块碑,分别是1983年10月宝鸡市人民政府所立“姜嫄遗址”保护碑和2018年3月28日杨陵区人民政府所立“姜嫄遗址”保护碑,两块碑石均记载姜嫄遗址为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姜嫄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罐、甑、鬲等,器物上面的纹饰有绳纹、蓝纹、锥刺纹、菱形乳钉纹等,并有黑色圆点勾叶纹彩绘纹。
姜嫄遗址地层叠压清楚有序,跨时代区域性较长,对于研究关中平原向渭北高原过渡地带,新石器时代及西周遗址的分布、区域类型和文化谱系等有重要价值。
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讲过姜嫄圣母娘娘和后稷揉谷教人收获谷物的传说故事,而保护碑上鲜亮的“新石器时代”又让这些传说故事变得鲜活起来了。在杨凌定居之后,我开始对这些传说故事产生了兴趣。搜集到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古人先贤的事迹越来越清晰,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和辛勤耕耘的经历给了我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站在塬边向南可见烟岚迷蒙的太白山,可见奔流不息的滔滔渭水;向北望去,周原膴膴,菫荼如饴。
盛夏时节,暑热难耐,行走在田间小径上,恍惚间我似乎穿越到了“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的上古时代。回身望向东西走向蜿蜒曲折的台塬,我仿佛看到数千年前姜嫄、后稷辛苦劳作的身影,仿佛听到了先民们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
姜姓是上古姬、姜、姒、嬴、妘、妫、姚、妊八大姓之一。据传姜姓起源于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而以姜为姓,姜水即为今宝鸡市清姜河。可见姜嫄应为炎帝后人,后来嫁与黄帝的曾孙帝喾(姬俊)为妃,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出现了融合。
《诗经·大雅·生民》记载了姜嫄踩巨人脚印,人神感应而生后稷,虽然三次被弃,都得到牛羊和鸟的庇护而活下来的故事。后稷为童时,好种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
姜嫄生育后稷的时候,中国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女人生了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才会出现姜嫄“履帝武敏”而怀孕生子的故事。
后稷能够改良土壤,挑选良种,改进耕作方法,教人们适时收割庄稼,在他的故乡姜嫄附近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尧帝就推荐他为“农师”,负责全天下的农业生产。后稷的农业生产技术沿渭河、黄河流域向更多的地方传播。因为劳苦功高,舜帝将后稷封于邰地。而当时五谷以稷为首,后世为了纪念他的功勋就叫他“后稷”,是为谷神。姜嫄村东北5公里的揉谷村正是后稷当年教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的收获场所。
后稷生活的时代既是华夏文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系族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北方渭河、黄河流域先民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旦先民们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获得足够的粮食,那么他们自然会逐渐放弃风险更大的狩猎生活和采集生活,逐步进入农耕时代。
如果说神农氏尝百草解决了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问题的话,那么后稷就解决了什么能种、怎么能种好、怎么获得好收成的问题。
我们既可以说后稷开创了北方农业文明的新时代,也可以说时代的发展成就了后稷的伟业,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敢于突破和创新的伟人。
后稷的故事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有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这篇故事既可以印证后稷教民稼穑的事实,又可以推出另一个事实——后稷是周人的先祖。从后稷到周文王姬发共经历十五世,而传世791年的周朝也继承了先祖后稷的传统,以农立国。从周王朝开始,中国历时3000年的封建王朝均以农立国,江山社稷中的社即为土神,稷即为谷神。这也说明,无土无谷无以立国。所谓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也充分说明了农业生产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后稷被奉为周人始祖,姜嫄则被奉为圣母。在关中地区,姜嫄信仰极为普遍,宝鸡金台观有姜嫄洞;岐山周公庙设有姜嫄殿;淳化有姜嫄河;武功县武功镇则有姜嫄墓;姜嫄村有姜嫄祠,每年正月二十三姜嫄村还有盛大的姜嫄庙会。姜嫄村及周边八社十六村的群众都要在姜嫄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以纪念这位华夏之母的历史功德,至今已有四千六百余年历史。
姜嫄村的古庙会祭祀活动分为献花、献食、献文、献乐、答礼、演艺、吃孝子面等环节。2011年6月4日,姜嫄庙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纳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姜嫄祠在东堡子南边一处空地上。2001年10月,村民集资重修了姜嫄古祠。古祠坐北朝南,共有前后两进,前殿为正三间,中间为姜嫄圣母殿,上书“厥初生民”四个大字,右为后稷殿,左为周公殿。大殿飞檐斗拱,颇有古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农耕文明代代都有传薪人,姜嫄的后人们,正在以全新的方式传承农耕文明,守正创新,不断破局。
兴农新希望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战事频繁,社会动荡,百业凋敝,特别是西北一带,灾害连年,农事日废,民生日困。1932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奉命回陕西赈灾。遍视灾情之后,他发出了“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呼吁,提出:“亟当从事开垦,讲究农业。若设农林学校培养人才,可借学术机关与地方人士合作,以学校为造林及垦荒之中心,再求民族之生路,全国家之命脉,庶几可得。”
1932年国民党中央批准于右任的办学请求,193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武功县杨陵镇(今杨陵区)张家岗村动工建设。
据《西北农业大学校史(1934—1985)》记载,校址定于武功(今杨陵)理由有四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历史传承意义。“武功县西原,就是古周原地,系神农后稷教稼之地……在此建校,讲习农林,继往开来,具有历史深远意义”。自此姜嫄故里、后稷封地杨陵拥有了第一所高等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而今天,这片古老丰腴的土地又再次承载了我国西北地区农林教育的重任。
如果说后稷在远古时期凭一己之力,在自己的故乡进行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并开展了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话,那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建成就开启了农业技术革新和农业教育的新格局。新的农业生产理念、技术从此从后稷的故乡走向西北,走向全国,为战乱频仍、积贫积弱的中国农业带来微光。
这一时期的大师有李仪祉、辛树帜、虞宏正、沈煜清等。
时代新后稷
1949年国立西北农学院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更名为西北农学院,从此走上了为国为民的新道路。
赵洪璋,西北农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小麦之父”“小麦育种界一代宗师”。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的小麦优良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推动冬小麦产量连上3个台阶,为我国小麦增产作出重大贡献。毛泽东主席曾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李振声院士,从杨陵走出去的小麦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当代后稷”“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他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1997年国家成立国家级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
1999年国家将杨凌七家教科研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部省院共建机制,赋予学校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联合出台意见,继续深化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力支持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一时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这一时期涌现的大师有山仑、康振生、张涌、邵明安、邹志荣、李华、黄丽丽、谢寿安等,一代一代的新后稷正奋战在全国现代化农业的工作战线上。
上合之光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先正达育种中心等园区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姜嫄故里、后稷封地。这些园区和企业正承担着特色农产品种植、智慧农业新技术应用、智能节水等高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实践与创新,也正在引领着杨凌示范区高新农业技术勇攀新高峰。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基地建设为平台,通过积极拓展农业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先后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建成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派出73批194人次专家团队开展援外指导,100多项作物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海外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援外培训项目56期,累计培训学员2000多名。
从姜嫄、后稷开始代代相承的中华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技术革新薪火相传,光耀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