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8日
我们家的端午节
○ 秦川
  端午节在我们大荔老家也叫端阳节、重午节,它是农历年后的第二个大节气。
  我们家是比较重视各种节日的。
  端午这一天,天刚麻麻亮,母亲就让我早早起来到村北的地头上割一些还沐浴着露水的艾草回来。随后母亲让我把它们用红绳子三五枝绑成一把,然后再两个一组交叉在一起分别悬挂在屋里的大门、二门及其他房门上。正因为如此,端午节过后很久,我们家还依然能闻到艾草那淡淡的清香味儿。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说:端午讲究吃“三高(糕)三低(的)”。三高(糕)指的是:油糕、甑糕、绿豆糕。三低(的)则是:油的、肉的、豆腐的。大体意思是说,过端午节除了吃油糕、甑糕和绿豆糕以外,饭食还必须得丰富丰盛多彩,不能少了大油、大肉、豆腐等副食营养品。当然相关的食品,诸如粽子、凉糕、甜瓜、桃子、杏子、李子等也一定是不会少的。
  每年端午节,我们家几乎都要包粽子。在农历的五月初二或初三时,母亲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的用品,购置粽叶和各种馅儿。前一天晚上,母亲都要让人准备两盆水,一盆水里面泡上粽叶,另一盆水里则浸泡上包粽子所需的糯米等物。到了端午节的这天早上,我们全家人都要用泡过粽叶的水来洗脸以示对端午节的敬重。洗过脸后,母亲便开始准备包粽子的事儿了。
  母亲包粽子前,先要把粽叶一张一张用清水再冲洗几遍,直到粽叶发出清绿的油亮色才作罢,然后只见母亲把包粽子所需的粽叶、浸泡好的糯米、沙苑红枣、花生等物在眼前的桌子上一字儿铺开,然后坐在自己最喜欢的那把藤椅上(这把藤椅是父亲年轻时在四川工作时所购)开始了包粽子的劳作。母亲先拿起三片粽叶,用手把叶片根部一扭一折,就形成了一个深浅合适的三角形,然后她抓一把泡好的糯米放在里面,再拿一只大红枣儿或两三颗花生米嵌入其中,又从粽叶里抽出一片叶片稍窄的粽叶,插入其中再三缠两绕,一个棱角分明的等腰三角形粽子便赫然立在了眼前的盘子里。经过一段时间,母亲眼前的盘子里便堆满了一个个工工整整的等腰三角形粽子,从侧面看,一个个粽子棱角分明,好像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简直如流水线上的工艺品;从上往下再看,只见这一座座微型的金字塔,其大小锥度,如刀裁斧削,整齐划一;尤其是其捆扎技术,用的是一片粽叶,就不动声色地实现了线绳子的功能,可谓包粽子的工艺为之一绝。
  我很是佩服母亲包粽子的手艺,也努力学着像母亲那样,但就是达不到母亲那样的技术,不是粽叶包不到一块儿,就是粽子包不严实漏米漏豆。除此之外,我包出来的粽子总是大小不一、七扭八歪,只能是自己凑合着吃吃而已。包粽子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包粽子这样一个看似不需要多少技术和窍道的活儿,要完成好还真的是不容易。
  待完成所有包粽子的事情后,母亲便将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口大铁锅里蒸煮。经过长达两三个小时的大火煮及小火煨,终于到了粽子熟透揭锅的时刻,满屋子顿时都飘散着粽子的清香:只见先前用翠绿的苇叶包裹着的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大枣(花生)的粽子颜色比煮之前变深了许多,待母亲剥开那墨绿的粽叶,只见那洁白如玉的珍珠米团里那深红油亮的枣儿或花生米透着清香鲜艳动人,更是诱惑得我涎水直流。鉴于此,母亲总是将第一个粽子供我食用,以作为对我前期工作的表彰与回报。
  其后,母亲让我们把新蒸的粽子及各种时令鲜果分别装上一盘,先敬献给供桌前我的先祖们,以表达我们晚辈们对长辈深深的敬意!再后,母亲亲自从柜子里取出珍藏许久的蜂蜜罐,用勺子舀出几大勺蜂蜜来,倒在我们各自眼前的碟子里,供我们吃粽子时食用。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不再亲力亲为,但今年的端午节她还依然吩咐我们按照传统习俗筹备了端午节。